2020年护士节聚焦“致敬护士队伍”主题,走访市人民医院护士队伍的“隐秘高手” 持续进修练就一身绝技 创新服务诠释天使意义
护理工作,是一门精细的世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球各地。全国数百万名护士奋战在抗疫防疫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意义。他们和她们,是贯彻护理服务的主力军,更是协助患者重回健康状态的天使。然而,“护理服务”有哪些具体内容?一般市民会认为,每个护士的职业生涯和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区别。
为此,2020年护士节前夕,笔者走进中山市人民医院,与4名身处特殊科室的资深护士展开对话。身披便装,走进人海,她们,似乎很普通。各式医疗装备,依次穿戴整齐,她们,就变身为守护健康的天使和战士。
4位资深护士,来自外人不太了解的特殊科室,可谓身怀不同绝技的“隐秘高手”,打破了常人认为“护士千篇一律”的观念。
文/范展颢 林茹珠 唐柳青 杨惠如 图/洪喜鹏
绝技1 内力深厚的安宁疗护
周丽文:发挥人文关怀,创新护理服务
作家温瑞安笔下的武侠系列小说《四大名捕》,4名捕快主角的特点依次是兵器使用一流、内力深厚、腿法闻名、刀法高超。入行26年,在市人民医院肿瘤分院任职13年的周丽文,可归类为“内力深厚”的资深护士。
■关注人文关怀,引入安宁疗护
周丽文是放疗一区二区的护士长。这个区域只有22名护士,平时要为200多名住院病人提供护理服务,再算上日夜班的人员分工,工作繁重成为常态。
她说:“我们服务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长,情绪通常不太好,或持续低落,或需要找个口子发泄一下。护士姐妹们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2019年,在院领导、科室主任的支持下,入行26年的周丽文主动持续进修最新护理技术,为科室引入了国内还不多见的“人文关怀安宁疗护”系统内容。去年5月,中山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周丽文认为,发展安宁疗护这项创新护理服务,正当其时。
她分析说:“安宁疗护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适用于肿瘤患者及其家属,也可服务于各类慢性病患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肾衰竭等。这项创新护理服务需要为病友及家属搭建一个沟通交流、信息互动的有效平台,大家彼此鼓励,相互影响与促进,一起共同面对疾病,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决心与恒心。”
为此,市人民医院肿瘤分院安排周丽文等护士参加全国安宁疗护年会,学习最新理论;再根据中山实际情况,建立院内的人文关怀安宁疗护支持系统。另一边,更多护士被外派参加广东省护理学会安宁疗护委员会组织的各种学习班,充实支持系统内“人”这个核心要素。
■安排“小节目”,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在外人眼里,住院区的护士通常执行打针、输液、换药、监控仪器等任务。引入“人文关怀安宁疗护”系统内容后,周丽文等医护人员为患者和家属安排了许多“小节目”。
【活筋动骨】护士们带领患者及家属跳八段锦——用于舒筋通络的体操,丰富了众人住院期间的文娱生活,有效缓解了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增加了患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花颜悦色】每周,护士们给住院区更换不同的鲜花,配上优美的诗句。通过鲜花与诗句的结合,美化与活泼了病房的沉闷环境。周丽文说:“诗句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用心与尊重,满足了身心社灵的需求,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精神上的温暖。”
【绘画减压】这项有趣的活动,让患者打破了“孤身一人”的感觉。通过描绘患者自己的人生三季(过去、现在、将来),引导患者抒发内心的恐惧与忧伤,给予正面心理暗示,让未来生活重燃希望之火。
【彩泥手工秀】护士们买来橡皮泥,让患者像孩子一样玩个够,同时与玩伴们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周丽文告诉记者:“对于不善言语的老人家,让他们尽情去玩,有助于鼓励大家打开心扉、放松身心。”
【知心话语】周丽文鼓励同事们与患者进行“一对一”谈心,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又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关爱与重视。
■“感恩同事们支持护理服务创新”
“人文关怀安宁疗护”的系统内容能否在住院区有效推广,曾让周丽文感到担心。
她说:“某种程度上,它是对护理服务进行创新,又需要姐妹们在工作期间、下班以后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没想到,同事们很支持这项创新,不论资深护士,还是刚参加工作的"90后",主动报名参与项目。”
有同事私下跟周丽文说:“把"小节目"安排在我的轮休日举行吧,我就有充足时间安排场地,搬运物资,跟患者们一起参与节目。”
周丽文说:“感恩同事们支持护理服务创新,她们的付出让我非常感动。”
另一方面,周丽文等护士期待“人文关怀安宁疗护”的系统内容,向着纵深方向持续发展。
她想起了发生在去年的一个案例。周丽文说:“一位65岁的长者即将离世。他向我说,很想跟妻子、女儿拍一张漂亮的全家福。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心愿,我立即向主管医生、科室主任报告;几位医护人员又向家属详细告知了这件事存在的健康风险。最后,我们为长者注射了止痛针,带备了必需的药物,让他和家人前往影楼完成了这个心愿。”
周丽文表示,部分患者的病情将发展至终末期,不得不向亲友告别。在此之前,患者最想做什么,亲属想做啥事,两者的想法通常不一致,又有可能彼此隐瞒。“我们想建立一个渠道和平台,通过具有可行性的方法,打通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渠道,给予让彼此满意、安心的人文关怀。”
绝技2兵器使用一流的静脉治疗
张玮:“兵器”越来越多,服务越要精细
静脉输液,市民眼里的“打针”,是一门极富技术含量的医疗手段。对于尿毒症、肾衰竭、肿瘤等患者而言,他们需要接受长期静脉用药。一家医院能提供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下称“PICC”)、植入式“输液港”(下称“PORT”)等治疗手段,将为他们建立长期、安全的静脉输液通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工作要细致,更要持续进修
入行17年的市人民医院静脉治疗专科小组护士长张玮,自入行起就在血液净化中心接触静脉治疗技术。
她告诉记者“预防感染,预防装置出现堵塞,一切器具消毒到位,换药换敷料时严格做到无菌操作,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PICC或PORT……这需要护士不断进修,学习前沿技术。平日,在工作中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不留隐患,最终让患者告别反复针刺输液,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2007年,市人民医院成立静脉治疗专科小组,为血液、肿瘤、消化、急诊、重症监护室(ICU)等部门提供专业支援。2009年,PICC导管门诊成立。
“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出现,作为专科护士,一定要不断接受培训和考核,完全掌握标准化无菌操作。”张玮表示,静脉治疗领域的专科护士还要做好“辅导员”角色,指导各个科室的护士认识新技术、掌握新方法。
她举例说:“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导管,怎样把这个领域的护理做到最好,我们会把所掌握的一切分享给全院同事以及全中山的同行。”
■“兵器”越来越多,服务更要越精细
2003年,大学本科毕业、刚进入市人民医院上班的张玮,面对“静脉治疗”四个字时一度“发懵”。她回忆说:“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细分领域。我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综合知识,面对工作时却发现远远不够用。投身静脉治疗领域,只能永远秉持"学到老,探索到老"的态度,坚持再坚持。”
2001年,市人民医院率先在中山地区引进国内先进的血管通路护理技术——PICC,为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建立有效而安全的静脉输液血管通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用药的安全性,保障整个治疗有序完成,至今已成功置管上万例。
2009年10月,该院再开设中山市第一个护理专科门诊——PICC导管门诊,让体内留置PICC装置的患者,在日常护理时告别住院数天的麻烦,前往医院做个“小保养”即可。
同样在2009年,市人民医院开创地级市医院的先河,开展了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确保放置PICC装置时做到“绣花”精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及后,市人民医院再引入植入式“输液港”(PORT)技术,解决了PICC在特定患者群体存在的“盲区”问题,为更多患者提升了生活质量。
这一系列的进步,离不开张玮等专科医护人员秉持“让患者少一些痛苦和折腾”的初心,多年来对新技术的孜孜以求。
张玮总结说:“护理是跟人打交道的服务,不容易做。面对技术,要有永不停步的追求;面对患者,还要坚持"安抚再安抚",将每样事情做精细,追求极致。”
绝技3刀法高超的伤口造口护理
马倩红:别人害怕的场景我不怕
入行31年、说话柔声细语的马倩红,见证了医院从大内科、大外科发展为各类专业科室的历史,是见过“大场面”的资深护士。“患者因在家长期卧床造成压力性损伤、或是护理不当伤口或造口感染恶化。许多场面连家属都感到害怕,不敢看;我要领着同事们冲上去。看着伤口从接诊到逐步愈合,这是最好的结果和最开心的事。”
■遇到“大场面”,只能向前冲
什么是“伤口造口专科护理”?
“人口老龄化加剧,糖尿病、肿瘤、卧床压疮等带来了各类伤口。另一方面,为应对消化或泌尿系统疾病,不得不将肠管、肛门、尿道的一端引出体表,通过外科手术造出一个开口,也就是造口。”马倩红描述说,“这些伤口和造口,如果护理不当引起恶化感染,轻则给患者带来无比痛苦,重则产生并发症危及生命。为此,专业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2007年,市人民医院成立伤口造口专科护理小组。早在2003年,马倩红就在普外一科任职护士长,专门为肝胆胰脾手术的伤口提供护理服务。小组成立后,在内外科积累了丰富的伤口处置经验的她,成为小组成员之一。医院各科室遇到疑难伤口,都会呼叫这批专科护士参加会诊。
为伤口和造口提供护理服务,看似平常,却饱含技术含量。
马倩红举例说:“糖尿病人的伤口,因血糖问题极难愈合。肿瘤病人的伤口和压疮,患者本身往往伴发营养不良,愈合过程漫长。中风或瘫痪病人长期卧床,极易因压力性损伤诱发压疮等问题。还有各类受伤产生的大型伤口,有骨头外露的,有伴发恶臭的,我还见过伤口长蛆的,家属和年轻同事见了都不禁跑出去,甚至当场呕吐。我们是老医护,只能向前冲。”
她补充说,不同的伤口,有着不同的专业护理要诀。多看书,多听课,多在实践案例中做总结,技法才会逐步提升。例如,伤口的发展程度与水肿、感染、渗液、病种、过程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阶段要用不同的刀具器械、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敷料去处置。
■苦练内功13年,充满职业成就感
大众未必熟知“伤口造口专科护理小组”,这个专业组织却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
至今,小组培养了国际造口治疗师1人、中德国际伤口治疗师1名、省级伤口造口专科护士3人、创面治疗师4人等一批专业人士。今年,小组将再培养1名国际造口治疗师。
与此同时,马倩红等人努力让小组的服务实现前移。2015年11月,伤口造口专科护理门诊在门诊楼骨科中心内投入运营,向公众提供“即来即处理”的门诊服务。
“来门诊的患者,多数是来自各镇区的病患,自此不必住院,就能处理伤口。”马倩红告诉记者,“每个伤口从接诊到完全愈合,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特别是4期压力性损伤等伤口,伤患深达骨头,换药时间长达3—4个月。每次换药,从揭敷料、消毒再到清创、上敷料,少则花费半个小时,多则耗时1个多小时。整个过程,需要我们这些护士付出足够的耐心、细心。”
除了完成繁重的门诊和会诊工作外,马倩红等人还要为全院47个临床科室开展定期的伤口造口护理培训,让所有护士、护工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近年,此类授课培训还延伸至全市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
这位资深护士告诉记者:“通过我们的双手,让伤口加速愈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这是我们每一位伤口造口专科护理人的初心。让一个个"大场面"回复正常,让我充满职业自豪感,驱使我在这条路上坚持了13年。”
绝技4 腿法闻名的护士培训
李云:“铁脚”走出精彩职业生涯
2018年,市人民医院成立护士培训部,李云担任该部门的负责人。护士这门职业的最大特点,是从进入医院工作到退休,学习与培训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一双铁脚迈步向前,唯有坚持才能走出精彩的职业生涯。
■技多不压身:护士不仅限于打针发药
广东人常用“技多不压身”这句俗语,生动阐述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在李云眼里,护士的职责和技能不能仅限于打针发药。
她告诉记者:“不学不行,大家在医科院校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跟职业场景相比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护士这个职业,正朝着专科化发展和成长。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医院没有护士,没有护理服务,只依靠医生,不可能办下去。”
1990年成为护士的李云,曾在工作量特别繁重的重症监护室(ICU)和急诊科任职多年,见过无数疑难杂症,深知“培训”二字重如千钧。成为护士培训部的负责人后,她更忙了,组织和协调各类培训,既有全院性、大科片区的大型培训,也有每个专科的细分培训。
“最新、最全的护理知识和技法,无法在大学阶段印在脑海,在职教育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她举例说,新护士要在三甲医院接受为期两年的N0级别规范化培训,轮流学习各个科室的具体技能,以及掌握各类专业服务、行业制度、法律法规知识;考核通过后,才正式成为护士。
与此同时,国家制定了从N1至N6级的分层次培训。不同工龄的护士,培训内容不同,核心方向不同,能力要求也不同。
李云表示,成为正式护士5年后,同事们就有了带教资格,也就是为新人提供“带徒弟”服务。职业生涯要一路晋级,护士们还要不断“打怪练级”,掌握最新的高难度技术、风险要素、案例评判、护理管理、质量管控等知识,还要在考试晋级、科研课题、临床信息搜集等方面持续“闯关”,最终,依靠铁脚闯过“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这一系列的职称山峰。
■护士精神:关键时刻冲上去
“无论是在职在任培训,还是专业院外进修,目标是推动护士朝着职业生涯的高峰往前走。”李云分析说,“护士必须专业,未来要更专业,把专科理论、技能、临床综合应用、应急问题处理等掌握到手。例如,心血管科的护士与放化疗护士,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大区别,突显了"专业"二字的重要性。为此,医院通过建立护士培训部,培养了一批专科导师和带教老师,涵盖每个临床科室。”
与此同时,市人民医院还培养出50多名教育护士,其中10多人获得省级资质。他们和她们不脱离临床实践,工作之余还为科室制定护士培训计划,做PPT、做慕课、写教案、写计划、写总结,十八般培训武艺,样样精通。
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各科室的护士纷纷请战,或支援抗疫一线科室,或支援市内外定点收治医院,或前往基层协助各村各社区筑牢防疫“围墙”。
李云从护理的专业角度分析说:“此次疫情,对平时的应急演练和战时的决策实施,对护理和防护技能的提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科室抽调不同专业的护士,冲上抗疫最前线,需要平时加强全科护理知识。”
2020年的这个护士节,无疑让每位护士百味交集。
李云总结说:“护士这份职业,要有奉献精神,更要有大爱。护士的精神是坚韧、慎独、奉献,是关键时刻冲上去。同时作为护士,服务病患,过硬的专业技能与本领是执业的基础,学习掌握不断进步与更新的医学护理知识及技能是必须。培训,贯穿于护士职业生涯,是护理服务提升、质量保障的关键。”
新闻推荐
AI修复前后老北京影像对比百年前的北京城“重现”人间。与以往不同,这段只有10分钟的影片竟是彩色的,老建筑、街边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