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广播电视台资深记者夏扬从业35年,记录中山大情小事城市变迁,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临近退休仍坚守战疫报道一线
坚守新闻采访一线整整35年,在夏扬的采访对象名单里,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建筑工、环卫工等普通人,亲历并报道过洪涝、台风、地震等重大新闻,更多的时候,她走进社区、工地、农田,认真做好每一条百姓关心的新闻。今年第一季度,夏扬获评“中山好人”荣誉称号。
文/本报记者 李玮玮
图/本报记者 夏升权
■战疫不缺席,近距离采访病毒检测
新闻在哪,记者就去哪。35年来,夏扬就是这么做的。“98洪灾”、台风天、城市内涝、汶川震后援建,她没缺席过,今年这个特殊的春节,她同样没有缺席新冠肺炎抗疫一线的现场。
大年初二,夏扬主动放弃休假返回工作岗位。那时疫情发展迅速,社会气氛凝重,面对神秘未知的新冠肺炎病毒,夏扬没有一丝犹豫过,她的身影出现在中山各大医院、疾控中心、确诊案例发生地、中山版“火神山”建设现场等,用笔、话筒和镜头对准抗疫一线的人和事,传递抗疫资讯,挖掘战疫故事。
在采访中,夏扬哭过。2月2日,她和同事穿着防护服,戴着双层口罩,走进市疾控中心的检测室,采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样本的核酸检测过程。装着新冠肺炎病毒的塑料罐,就近在咫尺。持续两个小时,全身防护令她感到闷热、难以透气,而看到检测团队已经半个月没回过家,工作期间不吃不喝,承受着巨大心理和生理压力时,她哭了。回到单位,她写下《致敬!疾控中心病毒检验员“零距离”接触新型冠状病毒》一稿,播出后备受好评。疫情期间,她去的最多的是社区,报道基层防控措施,在她看来,百姓关心的新闻,就是重要的新闻。
■深耕城建新闻领域,见证城市成长
夏扬主要跟进城建新闻报道,见证了中山20多年来多个重大工程从开头到建成的全过程。
1992年,紫马岭公园破土动工,次年国庆节开放,“那时城区只有逸仙湖公园,紫马岭公园开放那天人员拥挤,大家都想一睹新公园的新面貌。”孙文公园、岐江公园、兴中体育场、博爱路、中山路首条下穿隧道,夏扬都有采访。“岐江公园获得过很多大奖,我采访过设计师俞孔坚数次,中山当时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全国领先。”
夏扬的采访中不乏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知名企业家,比如霍英东。兴中体育场1991年竣工,霍英东先生当时捐港元700万元。竣工时,霍英东来视察,她还记得一个趣事,工人开错了自动喷淋装置,把霍英东先生淋了一身。这些采访中额外的“收获”,让夏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历史细节。
在35年的采访生涯中,夏扬多次冲在危险的新闻现场。1992年大年初一的岐江酒家大火,半夜12点多她冲到现场,守候至凌晨,目睹并记录下这场火灾的惨烈;2014年、2015年中山发生严重内涝,连续两年,夏扬站在兴中道没过小腿的雨水里连线直播。2018年底,夏扬在工作时将手臂摔骨折,前段时间才拆钢板并申请认定工伤,“工作了35年,感觉把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夏扬乐着说。
■老记者转型全媒体“新人”
5月8日上午,记者跟随夏扬一起采访,见证了她的一个普通工作日:打了超过20个电话,辗转了几个工地,采访的路上,和电台连线,回到台里迅速撰写简讯。
“夏扬姐是我们部门的劳模,别人做一条新闻,她可以一个上午做两条,节假日是大家最想休息的时候,夏扬姐总是顶上。”夏扬的摄像搭档陈大钧是个“95后”,“我很佩服夏扬姐,总是这么有活力。”
入行35年,媒体环境早已天翻地覆,从最早的一支笔、一个话筒,到现在的全媒体时代,记者必须要懂“十八般武艺”,既能采、又能录,还要能播及后期制作。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电台记者到电视台记者,夏扬也曾有过低谷期,“最难的是编片,别人可以20分钟搞定,我要一个小时。”怎么办?“不懂就问,放下面子和架子,多请教年轻人。”
记者的工作节奏快、强度高,被很多人看来是一份吃青春饭的职业。其实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人问过夏扬,“你不觉得累吗?对这份工作不厌烦吗?”夏扬说,她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当过图书馆管理员,“那份工作不适合我,我喜欢有新鲜感,喜欢与人聊天,记者就是这样一个职业,这也是我儿时的梦想职业。”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夏扬35年来扑在新闻采访一线,走进基层,怀抱新闻热情,不忘初心,不断提高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讲好一个又一个中山故事,先后获得了中山市第五届“十佳记者”、中山市“红十字博爱奖”、“中山好人”称号。
新闻推荐
11日晚上8点55分,记者在城区拍摄到闪电。市气象台在5月11日19时35分发布全市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受雷雨云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