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沙绘传递爱 小小瓶中有乾坤 沙画师朱超以沙画艺术扶助困难家庭儿童和精神残疾患者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欣琳 见习生 陈家浩
■偶然结缘沙画后痴迷其中
说起与沙画的情缘,朱超用“神奇”一词形容。“我是法律专业出身,出于兴趣,大学毕业后跑到杭州当厨师。有次在亲戚家做客时偶然看到他画的沙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沙画,流动变幻的画面让我一见难忘,便决心学习沙画。”在学习过程中,朱超感到充实快乐,性格也明媚开朗起来,他回忆道,自己“半路”接触沙画,与其他学员相比学习难度更大,为此,他每天练习16至18个小时,“动态沙画是以手为画笔,除了基础薄弱,我的手并不圆润,手指也难以合拢,因此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在朱超心中,沙画的乐趣妙不可言,一旦开始画,人便会沉浸其中,忘我的学习和绘画也使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对朱超而言,沙画的表现形式多变,可以呈现静态美,也可表现灵动感,还能表达心中所思所想。沙画与生活紧密相关,朋友圈的美图也可以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有次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参观日本宫殿,漂亮的建筑激发了我创作的热情。”朱超巧手一挥,恢弘的宫殿跃然于眼前,他又发挥想象力,在沙画上绘出武士、歌舞艺人等形象,使画面更加生动,“我常常在安静的创作中迸发更多思想的火花,不断丰富画面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再创作与创新,经常画到深夜都不知疲倦。”
■为沙瓶画插上公益的翅膀
把沙瓶画与公益结合是朱超坚持多年的活动,在他看来,沙瓶画在艺术价值之余多了一分社会价值。“2017年时我曾打造针对困难家庭孩子的公益项目,取得不错的效果,这让我的公益心更坚定。”由于动态沙画限制条件较多,不少孩子在课程结束后难以继续接触。经过思考,朱超把目光转向沙瓶画。
在他的工作室中,摆放有琳琅满目的沙瓶画。这些高约10厘米、直径约5厘米的玻璃瓶中,多彩的沙粒堆叠成山水画、人物肖像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沙瓶画是精神疾病患者的一剂“心灵良药”,起到舒缓、稳定情绪的作用,“有位狂躁症患者,总是跳着脚要打骂别人,但一接触沙瓶画,他就静下心来。有些患者不愿动手,却很享受观看他人创作的过程。”不仅如此,沙瓶画还成为患者创收的途径,朱超介绍,自己免费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工具和材料,每当他们创作出质量过关的作品,他会直接购买并协助其售出,为难以进入工作岗位的残疾人打通一条以自身劳动换取收入的道路。
今年11月,朱超带着以精神疾病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瓶瓶安安——困难群体享艺增能服务计划”项目登上中山市博爱100最强公益决赛舞台,评委认为项目具有公益行、创新性和可复制性。“今后我希望能打造更好的公益项目,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接触沙画、爱上沙画,从瓶中多彩变幻的世界探寻生活与艺术的乐趣。”朱超说。
沙瓶画制作步骤
◎第一步:准备好颜色各异的沙粒和相关工具后,首先需要用纸巾将玻璃瓶内部擦拭干净,沙画师强调,由于南方的天气较为潮湿,如果不事先清洁好玻璃瓶的内部,倒入沙粒时可能会使它粘在瓶壁上、影响最终效果;
◎第二步:用勺子将沙粒沿瓶壁倒入,随后在戳针帮助下绘制图案,值得注意的是,倒入不同颜色的沙粒之前必须先用清洁笔将前一层沙粒涂抹整齐、均匀,否则容易造成混色,影响最终效果。如需添加少量异色沙粒以便绘制图案,尖嘴勺会是好帮手;
◎第三步:作品绘制完毕后,用戳针在最中间往下反复戳,以这种方式腾出并用沙粒尽可能填满瓶中所有空间后,可以使用特制的胶水从中心逐渐往外滴,保证作品不会变形。盖上木塞后,一件沙瓶画作品便最终完成了。
新闻推荐
中山公安机关“飓风2019”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双抢”案件刑拘645人
成果展示现场“双抢”案件今年以来,接报“双抢”警情248起,同比下降87.31%,立案249起,同比下降69.4%盗窃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