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社科普及丛书”第三辑出版 低吟浅唱社会科学 深度剖析生活万象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相关作者和读者撰稿,以各自的角度,引领我们走进它们的字里行间中。编者
作者自述
《生活的科学和科学的生活》创作谈
美好生活需要科学思维
□徐兵
谈论科学与生活的话题,估计没有人会否认科学对于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对于生活的重大影响,往往指的是科学物化后的成果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纯粹的科学理论则往往被认为属于专业人士独享的“高精尖”玩意,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相关性不大。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至少是狭隘的。实际上,科学对生活的影响包含两个方面的途径。物化的技术成果只是途径之一。而另一种影响,即科学理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则往往被忽视了。比如,人们从数学中学到的运算技巧固然有用, 但如果你能通过数学学习养成严谨的逻辑推理习惯,同样是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如果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要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但又要突破具体科学知识的局限,以一种真正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事情,这样才能得出合乎科学的结论,才能取得造福于人的结果。
本书选取了几个科学史上比较重要和突出的理论,放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和分析,希望能够说明如下问题。
第一,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和找出对人类有价值、有科学意义的问题的。
第二,面对问题时,科学家是怎样思考、怎样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的。
第三,问题解决后,如何改变人对于世界、对于社会和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第四,科学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过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五,科学没有终点,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引发其他科学问题。
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我们今天要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创作谈
人生是一场寻美的历程
□冷启迪
孩子们经常问我:“这个美不美?”是指他们刚拼好的怪诞极品飞车,“那个算不算艺术?”是指他们用彩钻贴纸拼贴在车座背后五光十色的图。以成人的审美标准,当然不能用美和艺术形容。我就问他们:“你们觉得美不美?”他们点点头。我说:“自己觉得美,它就很美了。”他们将信将疑,显然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而是希望我也认同他们的作品是美的。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而是心物交合所产。此时觉得美好的事物,是以孩子的心境去看,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到时他们或许就会对此时的美不以为然。同时,每个人又是如此迥然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美不美,因人而异。或许我们所需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而是有审美地生活。
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部书。”尽管人人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如何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作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生活就像一部字典,艺术却是一部成品书,并不是每个拥有字典的人都能写书。
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他讲道,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来自欣赏与创造,在欣赏与创造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有福。许多人在世间如流水般过活,无暇留恋风景,无力创作情趣,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变成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个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区别全在人格与修为。认真生活、懂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充满美点,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曾子临死仍叮嘱更换病榻华席的知礼守制;是王荆公数次修改终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严肃认真,庖丁解牛运斤成风、如桑林之舞的游刃有余;如王徽之雪后初霁拜访老友“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豁达随性;一代才女将浓情化为“薛涛笺”,情郎相负后一袭道袍了余生的坦然通透。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开头结尾,起承转合,高光有时,低谷有时,如何作好?答案不尽相同。愿你行走于寻美的道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读者评语
细品生活中的文化
——评《生活的文化和文化的生活》
□梁幸仪
“到底什么才是文化”,书中第一页跳出这样的标题,让我感到惊讶。做着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或能自诩为半个“文化人”了。但是若要我给文化下个定义,一时半会怕也组织不出贴切的语言。所幸作者从茶楼中的顿悟开始,以一种闲谈的方式,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淡淡地点出“文化”是一种“共识”,而人类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而后带领着我走近生活,发现文化剥离具象载体之后的美。
语言、文字、非遗、建筑,这些可见的、具象的都被公认为文化,但往往人们只识其器物之用,而忘其所寄之情。“生活中不需要那么多鉴赏,那是留给艺术家、专业家的。我们只需要凭自己内心的喜好,欣赏美就行。”
隆都方言放在语言学家面前定要进行一翻深入的考究来佐证文化的价值,但对书中年达八旬的老人而言却蕴藏浓浓乡情。用七八年的时间去寻觅一套粤剧《啼笑因缘》的黑胶唱片,在许多人看起来近乎偏执,对于“发烧友”来说却是传承传统的宝贵财富。一个文创钥匙扣能唤起童年美好回忆,一份手工河粉能让卖家恪守匠心……字里行间,文化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件或符号,而是像活火山下深埋的炽热而涌动的岩浆,是蓄势喷发的强烈情感。作者笔下对文化坚守的人、事、物都具备这一种韧性,而这种不自知的选择让这些人、事、物的生活有了自循的轨迹。
这本书也以百花镜的形式展现了不同人对文化的理解。书中提到的仙侠小说作家阿明让我记忆深刻,为了稿酬而去写作的作家同样可以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其实也在不断适应新的变化,闲适安静地沐香品茗是雅的文化,随心所欲地“我笔写我心”也是一种潮文化。
我们跟随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阅读,既是品阅不同人物的生活文化模式,也是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化与自我的关系。
《生活的文化和文化的生活》以闲谈的方式为我通向生活的文化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以一种发现趣味的眼光去拥抱生活中的文化。学做一个有心的文化人,关注的不再是困囿于生活表面的柴米油盐,而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文化的根,循着文化的脉络,感受文化深层延绵而勃发的生命力。
做自己的哲学家
——评《生活的哲学和哲学的生活》
□梁幸仪
《生活的哲学和哲学的生活》全书由两个关键词——“快乐”和“理性”贯穿,前者是作者对人生目的为何的答案,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方式。“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作者开篇即道出答案,但快乐的含义由价值观决定,快乐的实现需要智商和情商,因此,一千个人对“快乐”会有一千种定义。正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而理性的权衡对于快乐的实现十分重要。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而现实生活中因“人”而起的问题相互交织,生活的哲学自不是脱离现实,坐而论道。书中没有让哲学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而是用哲学观审视家庭、人际关系、情感、人性、金钱、死亡等人生问题,让生活有了重新被解读的乐趣。
“哲学是让人明白的学问。”当我们明白了为何彷徨,便不再彷徨。现下流行的许多心灵慰藉的文章更强调一种“目的性”,教人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如何塑造“完美”的社会角色。这本书却另辟蹊径,解剖问题,分析弱点,让我们认识到人性中的自我。作者在表述其所想所思的同时,尊重每一位读者所秉持的价值观,并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而是希望通过平等的交流,传递生活中快乐的真谛。
开始思考时,我们也能成为哲学家。正如作者后记所言“生活是一个人一生中唯一的主题”。生活既是一个关乎生死的宏大主题,也是深入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的微小主题。和生活打交道,就是不停地和自己、和世界相处。了解生活之本真,接纳人之本性,正视生活,做出决定时才更从容。探秘内心情感,揭开人性中可知而未曾言的一面,翻开这本书,给生活注入一点哲学的思辨。
启于自我认知的养生
——评《生活的健康和健康的生活》
□黄雨妮
梅全喜教授和何希俊教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四时养生,过好每一季”“时辰养生,过好每一天”“体质养生,过好你自己”。
本书对十二时辰进行了清楚划分,必要时引用《黄帝内经》的一些说法佐证书中的解释,对每一个时辰与人体内脏的对应作了科学说明,并依此提出一些贴合实际生活的建议。例如第一个时辰子时(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首先提出“宁舍一顿饭,不舍子时眠”,而后提出依据,子时对应人体胆经当令,引用《黄帝内经》一句话“凡十一脏,皆取于胆”,从而建议读者子时必须上床熟睡养足阳气;进而科普熬夜的危害,以及引用生活中的俗语如“吓破胆”等进行讲解,语言生动趣味又不乏专业性。
除此之外,书中对于九类体质的解读与建议也让我发现自己原来属于特禀体质,真正知道了该如何有效养生。
其实一本养生读物,最重要的并非能够在科普知识和提供建议方法做得有多么详细具体,而是应该让读者了解真正的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才能以养生之道,启健康之旅。
新闻推荐
“关爱功臣送医送药活动”连续举办14年为11000人次送健康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姜永涛)记者从中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中山市“关爱功臣送医送药活动”已经举办了14年,前后共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