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无人机”锁定污染区域 市生态环境局通过科技执法,寻找污染源并分析原因
本报讯(记者 唐益 缪晓剑)应用激光雷达扫描,无人机配合“作战”,对污染区域进行识别和锁定。12月12日,市生态环境局就利用上述科技手段,锁定港口镇沙港路路段PM数值超标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当日,一台外形和望远镜有几分相似的激光雷达,被安装在位于港口镇广东游戏游艺文化产业园内的一栋建筑楼顶。雷达发出激光,对周边半径5公里左右的区域PM浓度进行扫描。现场工作人员打开电脑,PM扫描区域内的PM浓度直观地展现在地图上。PM数值越高,地图上显示出现的颜色越深。地图显示,在12日早上6时左右,雷达监测到沙港中路附近PM10浓度为70μg/m3,大幅超出正常值。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与应对气候变化科工作人员梁远良介绍说,激光雷达系统24小时连续工作,持续识别PM2.5排放黑点、污染程度和排放规律,为中山市环境执法人员实施精准执法提供了引导。激光雷达一旦发现局部污染区域后,市生态环境局将马上调度无人机巡查团队对污染区域进行识别和锁定,为精准消除影响中山市空气质量的PM2.5排放黑点提供科学支撑。目前,该技术已在多个镇区应用。
“此前,我们已经通过空气质量微观站监测到港口镇沙港路附近数值较高。”梁远良介绍说,在监测到数值异常后,该局启用了无人机对沙港路路段进行拍摄,发现部分路面地面尘土裸露,车辆经过时扬起灰尘。为更加精确寻找污染源及成因,12月11日下午,市生态环境局在沙港路路段安装激光雷达搜集数据,并将情况反馈给了镇区及相关部门。
“沙港路全长7公里,由于沿线交通繁忙,为保证通行,我们无法全封闭施工,也无法安装喷淋设施。”在接到市生态环境局反馈的信息后,沙港二标项目现场负责人袁红军表示,目前沙港路全线已经有5辆洒水车不间断对路面进行洒水。接下来,将增加洒水车数量、增加工人清扫的次数等以抑制扬尘。
新闻推荐
落实以案释法普法责任 助力全民守法意识提升 中山中院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
12月12日下午,坦洲理工学校举行531名高一新生“模拟法庭”公开课。广东省普法办近日通报,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获评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