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出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新政 富裕一方农民 振兴一方经济

南方日报 2019-10-25 06:12

神湾镇背山面海、土地肥沃,特别适宜菠萝的生长,经过长期选种培育形成了现在的神湾菠萝。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神湾镇除盛产菠萝外,红肉火龙果、温室瓜果等都是特色产品。图为火龙果场。

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秋风飒爽,广式腊味特有的香甜味弥漫在黄圃镇的大街小巷。在泰和食品的太阳能烘房,一边是腊味师傅在监测记录着数十个烘炉的温度与湿度,一边是工人在频繁地翻转挂满腊肠的竹竿。泰和食品总经理、黄圃腊味商会会长王献章介绍,这个步骤叫“倒竹”,可以保证腊肠的肠体匀称,肉馅不会偏重一侧。

引进大型先进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食品安全,同时恪守着古老的传统制法,严格秉承制作流程,保证纯正的风味——这既是当今黄圃腊味企业的生产模式,也是一众中山特色农业的普遍选择。

从神湾菠萝、黄圃腊味到如今的民众生鱼、横栏花木,越来越多的中山村镇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近日,《中山市农业农村局“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颁布并实施。当前,区域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是中山农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也是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重要路径。

●伍杰罗丽娟

部分农产品年销售额破10亿元

鲩鱼是南方常见的鱼种,但肉质爽脆弹牙、久煮不烂的脆肉鲩却是中山东升的特产。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东升人偶然发现喂食蚕豆长大的草鱼会变得“卜卜脆”,此后东升在全镇范围内推广池塘大面积养殖。发展至今,该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脆肉鲩养殖流通专业镇。

近年来,中山市围绕花卉苗木、脆肉鲩、菠萝、腊味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批专业镇、专业村和生产基地,东升镇正是其中之一。

在105国道东升路段,两条从水中跃起的脆肉鲩石雕矗立在国道旁边。作为东升镇的名片,脆肉鲩已经成为东升镇不可或缺的水产养殖品种。

围绕这一特色农产品,东升镇的脆肉鲩养殖越来越市场化、产业化、细分化,苗种、饲料、蚕豆、养殖、流通、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东升镇农业局局长黄奕健介绍,为了打响当地的脆肉鲩品牌,早在2003年就注册了“东裕”牌脆肉鲩商标,作为全镇的公用品牌。从那时起,镇内流通生产的合规格脆肉鲩,统一冠名“东裕”牌。以统一品牌形象对接外界市场,脆肉鲩的产业效益逐年凸显。

2018年东升脆肉鲩年总产值10.5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约81.46%,通过流通和餐饮消费实现关联产业产值近百亿元,间接解决了近3万人的生活出路,养活了一方东升人。此外,每届脆肉鲩美食文化节吸引人数超十万人次,成为了东升一张集美食、旅游、经贸于一体的亮丽名片。

东升脆肉鲩、黄圃腊味,是中山“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情况的缩影。据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种植科负责人介绍,本月黄圃、东升、横栏三镇入选2019年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目前全市多个村镇已经发展出颇具规模的特色农业,部分产业年销售额达到“十亿”级别,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呈现“品”“业”齐飞的格局。

抱团触“网”,卖得火热

走进位于火炬区的广东龙业农业合作社办公室里,总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键盘声响,这是该合作社“茂生园”商城工作时的场景。零食、干果、手信、礼盒、水果杂粮等十余个品种,上百种农业类产品正借助“茂生园”在网上卖得火热。

过去分散的种植户要不自己拿去市场零售,要不就是以较低价等待田头拉货。2014年由中山市政协委员黄少梅牵头,多名农户“抱团”成立合作社,并开始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卖货。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中山的香蕉、菠萝、番石榴等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农产品成功触“网”。现在,“茂生园”平均每年可实现过百万元的销售量。

吴满开是合作社社员之一,也是种植大户,最近几年他耕种的面积在三百亩以上。“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让土地的附加值迅速提高。”吴满开介绍,轮植是目前大部分种植户的选择,如在香蕉苗还不高时,可以轮植一些番薯、香瓜、西瓜、玉米、毛豆、木瓜等短期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主要通过合作社网络平台销售。粗略估算,采取轮植后,一个季度一亩土地的附加值可增长1000-2000元,土地效益比触“网”前提高10%以上,效益可观。

越来越多新型农业组织和合作模式正在中山出现,“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成为了代替单兵作战、分散种植的主要经营模式。市农业农村局种植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是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将帮助当地的特色农业实现养殖基地化、生产科技化、管理现代化,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

3年建成20个特色农业专业村

“以前中山也有对农业产业进行指导、规划,但是如此专门面向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工作建设方案,在中山尚属首次。”市农业农村局种植科负责人表示,《工作方案》除了对建设工作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原则,也对建设条件和内容进行了细化,厘清各参与部门的职责分工;提高了中山市农业的引导力度,为做大做优特色农业带来了可循之道。

根据《工作方案》,到2021年全市建成4个特色农业专业镇和20个特色农业专业村;带动建成至少1个有影响力的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增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按照《工作方案》,中山将建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在2020-2021年,中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入库项目加强产业建设。至方案公布日起,入库申报已经全面开展。同时方案规定,各村镇申报的产业产值需要占本镇(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项目入库后,市财政通过筹集资金,对镇区项目补助100万元,对行政村项目则补助40万元。

有了政策和财政倾斜,各专业镇村该如何“做大做优”自身的优势产业。《工作方案》从做精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广绿色生态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等七个方面给出建议。

“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该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工作方案》的实施促进中山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另一方面,目前中山的土地资源紧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建设,将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地的使用效率,培育出更多高价值种植业态,最终达到让农民富裕的目的。

新闻推荐

秋风起吃蟹了

原只蒸大闸蟹冬阴功海鲜煲法式吉列大闸蟹客家黄酒焗大闸蟹好蟹当季,正是蟹黄满满时。扇鸡大闸蟹煲生腌蟹自制蟹黄酱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