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近80岁居民健康总体位居全省前列,连续25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
[摘要]居民健康总体位居全省前列,连续25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
近日,国中调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山发展成果系列报告——砥砺奋进七十载 中山全民享健康”(以下简称“健康报告”)。南都记者从该报告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抓好优化医疗服务、建设健康城市等全市民生实事工程,全力建设卫生强市,打造健康中山。1995年中山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至今连续25年保持这项国字号“招牌”。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92岁,居民健康总体位居全省前列。
去年全市献血人数逾4.6万人次
报告指出,中山人群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92岁;孕产妇死亡率2.35/10万,婴儿死亡率1.83‰,两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省:11.44/10万,1.92‰);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1368.19/10万,全市居民健康总体位居全省前列。
除人群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之外,卫生环境也得到持续改善。1995年,中山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至今连续25年保持这项国字号“招牌”。2014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创建为广东省卫生村,是全省唯一一个所有行政村均创建为省卫生村的地级市。2017年,中山18个镇全部创建为“国家卫生镇”,成为广东省率先实现100%镇均为国家卫生镇、100%行政村均为省卫生村的“双百”目标的地级市。
此外南都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2018年全市捐献全血人数达46036人次,临床用血全部来自于自愿无偿献血,实现了采供持平,确保了临床用血的需要,并连续10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94个
报告指出,全市卫生服务资源均衡发展,其中卫生服务资源快速增长。1978年中山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893人,医生563人,医院床位数1440张;1988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630人,医生943人,医院床位数2107张;2018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4419人,执业(助理)医师8800人,医院床位数15802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4.77张。
截至2018年,中山全市卫生机构894个,达到二甲及以上标准的镇区公立医院16家,占总数的72.72%。三级医院的优质护理覆盖全部病房,二级医院覆盖80%以上病房,一级医院覆盖60%以上病房。推进医养结合,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老年病科设置率达50%。
此外高水平医院和临床专科建设成果突出。数据显示,全市共有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25家;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中医院是“中国地市级医院竞争力百强医院”,中山市博爱医院、小榄人民医院是“全国百家优秀爱婴医院”;全市共建成中医类别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其他类别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9个,市级“十三五”临床重点(特色)专科56个。
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超六成
为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分配与合理利用,中山坚持重心下移、服务下沉,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使居民享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方面,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建设。将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避免基层医疗网点低水平重复设置,对市、镇区、社区不同等级医疗机构资源实施有效整合,形成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优化配置基层卫生资源。中山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全市公立医院参与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2018年全市76%的门诊病人、63%的住院病人在镇区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为了让居民足不出户可享受综合、连续、个性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中山还积极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2014年选定小榄镇、古镇镇为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试点镇;2015年将试点范围延伸到火炬区开发区等10个镇区;2016年将家庭医生式服务纳入《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8年建立服务团队483个,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人数分别为85.2万人和28.06万人,签约率分别为30.02%和66.58%。
此外中山大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中医养生健康保健意识。2016年建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镇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市24个镇区全部建立“治未病”中心,全市100%镇区医院和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服务。在市中医院建立广东省首个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2018年中山市治未病联盟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防治结合”,拓展中山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实现新跨越,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覆盖全市,全年各“治未病”中心共完成中医体质辨识10.76万人次,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60.0%和53.7%。
统筹:南都记者 王卫
采写:南都记者 刘贤沛 通讯员 国中调
新闻推荐
10月9日,演员在节目“收获礼赞”中表演。当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闭幕式在北京举行。(新华社发)长城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