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培育龙头企业 做优实体经济 推动“星月同辉”
截至2018年,中山市拥有家电生产制造企业近1600家,规模以上家电企业250家。图为黄圃镇一家电企业生产车间。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不久前,中山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截至2019年7月底,中山市登记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首次突破40万户,达到401154户,涉及注册资本(金)6768亿元,实有户数和资金数额均创历史新高。
不过,统计数据显示,中山市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5%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仅有8家,全市暂无超千亿级企业。
就现状而言,中山中小微企业多,龙头企业少。差距即空间,挑战即潜力。面对新的发展路径,中山促进中小微企业更有活力,做强民营经济。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培育,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做优实体经济,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中山市场主体“日月同辉”。
南方日报记者吴帆雷海泉郎慧
从专业镇起步?小微企业释放活力
小榄五金、古镇灯饰、大涌红木、黄圃腊味、沙溪服装……以“一镇一品”起家,中山曾打造出闻名全国的专业镇经济。这些拥有特色烙印的专业镇,在中山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镇区内聚集的众多企业,为中山经济社会带来充分活力。
“每5个古镇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灯饰业。”这曾是坊间对古镇乃至中山灯饰照明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描述。古镇灯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传统灯饰产业结构逐步往“传统灯饰+LED照明”方向转型,并形成以古镇镇为中心,覆盖周边3市11镇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照明产业集群。
同样作为中山传统优势产业的家电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产值规模已达千亿,根据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4年来,中山市规模以上家电产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7.2%,保持着较好发展活力。
今年8月,第27届中国小家电交易会在中山黄圃镇拉开帷幕。从2009年至今,该展会已连续举办27届,吸引了近2万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家电企业到中山参展,展出家电产品超过150万款,交易金额突破千亿元,成为家电行业的重要风向标。
截至2018年,中山市拥有家电生产制造企业近1600家,规模以上家电企业250家。中山家电产业以南头、黄圃、东凤三镇为龙头,据上述三镇官方统计,2018年三镇家电产业年产值分别约为480亿元、260亿元和120亿元,总量近千亿元。品牌梯队方面,中山境内有长虹、TCL、华帝、格兰仕、奥马等行业领先品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中山各镇区聚集了众多中小微企业。几千家企业走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山丰沃的市场土壤和活力。这些顽强生长的中小微企业,是中山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机遇。
优存量强增量?打造多个千亿产业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专业镇发展都是中山经济的基本支撑。中小微企业仍然是推动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推动中山产业集群内的中小微企业做优做强?
中山市级层面动作频频,以行动作出回答。
为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中山设立小微企业上规上限融资扶持专项资金,其中,安排2.5亿元作为助保贷业务担保金;2020—2023年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中山市上规上限培育企业名录库》内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进行贴息。
2018年以来,中山市还先后印发《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和《中山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
按计划,中山市将用五年时间,打造三大定位高端、规模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五年培育至少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存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增量”,中山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之战已经打响。
其中,根据《中山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未来五年,中山将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行动,支持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重点产业,开展“登云用云”行动,实施“云化工程”;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并推出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传统优势产业企业转型升级。
根据目标,到2022年,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将达35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左右;智能制造全面推进,引导18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争取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6个、省级30个、市级120个;产业集群发展有新突破,营业收入10亿级企业达到80家,年产值1000亿级产业集群超过4个。
迎智能化风口?有望诞生行业新龙头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各专业镇与产业集群内企业也在不断探索。
近年来,中山灯饰照明行业进一步擦亮在制造生产环节的优势,借助和整合外界资源,不断完善补强智能家居领域产业链,提升自身竞争力。围绕智能家居等行业发展趋势,中山灯饰照明产业正加快探索升级发展之路,产业发展呈现出新动向。
最近,中山市半导体照明行业协会秘书长涂巧玲在中山、广州、深圳多地奔波,寻找技术外援,为中山LED企业建立相对统一的智能家居行业标准和物联技术公共平台。
涂巧玲表示,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里,国内外已有超过20家灯饰照明企业开展收购计划,其中不少涉及智能家居业务。行业间的整合将进一步加快行业洗牌,中山灯饰照明产业也在进一步寻找空间,加快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
虽然中山灯饰照明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但其中有不少是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通过扶持培育这些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鼓励引导企业在抓好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地产业有望在智能家居等产业风口下形成一批新龙头企业。
随着LED行业在国内兴起,拥有传统灯饰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山也逐步转入LED行业发展轨道。据中山市半导体照明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中山市LED产业规模约703亿元,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中山的新兴产业。随着LED产业的兴起,中山境内形成了“传统灯饰+LED照明”的灯饰照明产业集群,两者产值破千亿元。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山市内涉及LED照明成品的生产型企业共8160家,在省内仅次于深圳。
而在另一边,8月12日至14日,第27届中国小家电交易会在中山黄圃开幕。会听方言的空调、电饭锅、可接听电话的淋浴屏……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家企业参展,超6万款产品亮相。这个已连续举办27届的家电行业盛会正成为中山乃至国内家电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中山市圃江文旅创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是展会主办方之一,公司负责人史宗星表示,从近年参展企业情况来看,中小型家电企业是展会的主要参会单位,这些企业是市场风向最敏感的感知者。从本次展会展出产品来看,带“智能”标签的产品成为各大参展企业的主打产品。
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智能家电的市场规模将超过3100亿元,占整体家电市场近四成。更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国内智能家电产值将突破万亿元。更重要的是,智能家电正成为家电行业新的发展空间和增长点。
简单的“智能化”成为中小企业的共同选择。随着智能化浪潮的持续推进,行业或将出现新一轮“洗牌”,坚持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成为佼佼者。
强化支持引导?解决企业共性需求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长期关注中山发展的观察人士与在一线的企业负责人,纷纷给出建议。
中山市家用电器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文霞认为,注重培强扶优,加快培育中山本土或引进外来龙头品牌和企业是中山家电产业换挡提速的一个重要抓手。“一个龙头品牌可带动一条产业链。”以南头镇为例,从2000年起,长虹和TCL相继入驻南头,奥马也在随后创立,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
不过这样的“月亮型”龙头企业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长起来,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认为,现阶段,考虑中山市场主体的构成情况,政府可拿出一定资源,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要尤其注意解决企业没有能力处理的共性需求。如优化营商环境,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吸引政策出台等方面加大力度,因为这些可以让所有的中小微企业受益。
另外,他建议一些优势传统产业要破除行政藩篱和区划限制,从镇一级主导变为市一级主导。比如灯饰产业,在小榄、东升等镇区都有,可以提升到市一级层面加强产业集群的统筹,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为常年处于一线的企业主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小榄五金塑电行业分会会长李有枝认为,首先企业以及行业要对自身有清楚的战略规划,精准发力。同时,政府和协会应进行适当引导和分类。比如五金产业,不必样样俱全,可以选取五至六类在中山具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产品类别,着重进行培育和扶持。
“行业协会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牵头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主动规划好产业的发展战略。”李有枝举例说,比如五金产业上的一些环节在周边城市已经形成产业链条,这些小榄可以主动舍弃。而一些适合小榄做的环节,可以主动争取过来,并发力做大做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推动小微企业上规上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的,是地方政府要贴近市场的需要,了解企业所需所想,了解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缺什么,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从财税激励、共享机制、融资支持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途径中,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有效支持。
而有所不为,就是注意不要对企业正常的商业行为、创新行为做不必要的干预,不要随意对企业讲这个不能做、那个要少做。要最大限度发挥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才能够推动企业上规上限。
■聚焦
千亿中山家电产业的升级探索
位于中山市黄圃镇兴圃大道旁的格兰仕中山基地,是格兰仕重要的生产和研发所在地,每年有超过5000万台家电产品在这里下线。基地内,近2万平方米的自动化生产车间集中展示了格兰仕的智能生产技术,这里有格兰仕全球首条全自动化微波炉装配线。
“7.2秒就可以产出一个微波炉腔体,人工需求大大降低。”生产工人告诉记者,这样一条生产线以前至少需要12到15人,通过技改引进机器手后,只需2到3个人就可以掌控整条生产线。据透露,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日产智能微波炉5000台,生产效率比传统生产线提高近四成,精品直通率超过99%。
格兰仕中山基地是带有佛山“基因”的家电企业,是中山家电产业最早在生产线上大规模应用机器人的企业之一。与中山当地其他中小型企业不同,格兰仕所运用的机器人主要由其自主研发。2016年,格兰仕与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发那科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年,格兰仕电器配件公司自主研发了第一台六轴机器人。随后,格兰仕不断为人才和技术投入加码,近5年来,其在人才、装备升级上的总投入超30亿元,其中,推动智能制造领域的各项投入,已超过过去20年的总投入,洗衣机、微波炉、电蒸炉等自动化产业链陆续问世。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山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任务愈加迫切,近3年来,产业内部掀起一股“机器换人潮”。2016年是中山制造业加快应用机器人的一年,当年中山的机器人应用数达1448台/套,同比增长271.3%。至2018年,中山机器人应用数达1600台/套,当年增速排在全省第二,仅次于佛山。
家电产业是“机器换人”的集中领域。2016年,黄圃镇机器人工业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和黄圃镇中小企业机器换人工程推进中心“一平台一中心”揭牌运营,提出约用3年时间,推动全镇100家企业使用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2017、2018年两年间,该镇累计新增机器人应用超过300台/套,主要应用者为家电企业。
在生产环节引入机器人只是智能生产的一部分,智能生产背后涵盖更多内容。南头镇近年引进了硕泰科技、黑子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家电制造企业提供家电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今年7月,该镇更是成为中山小家电数字化生产的起点——由中山工信部门牵头,中山小家电集群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C2M模式数字工厂,以线上销售数据指导家电企业精准生产和产品开发。同时,通过数字工厂项目,阿里云工业互联网等资源和技术也被引进,家电企业生产和管理模式有望同步实现数字化升级。
浙江爱妻电器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下称“爱妻公司”)营销总监陈安尔介绍,中山家电产业集聚、相关配套生产链齐全,是理想的制造业加工地。
随着市场不断发展,落后产能逐渐被淘汰。2018年6月,“爱妻”品牌生态链系统正式投入运营,陈安尔认为,这是公司对代加工厂的一次重新“洗牌”。“从120家合作代工厂中精选首批23家优质工厂进入品牌生态链系统,产品品质因而得到保障。”他解释说,“爱妻”与合作的优质代加工厂共享经销商渠道,同时,还请公司专业营销团队帮助其推广。
直至2019年6月,一年时间里,通过与优质代工厂合作,“爱妻”销售量由此前的1亿元攀升至3亿元。陈安尔透露,今年年底,他们还会逐步将合作的代加工厂扩展至50家。“这是公司与工厂、消费者之间的三赢局面,既保住了品牌声誉,工厂也无需再为销售渠道发愁,消费者也能买到高质量产品。”他说。
陈安尔表示,“只有企业相互合作,提高产品品质,进而打造丰富的产业链条才能最终形成影响力。”他感慨,当今已不是那个仅靠价格低廉就能赢取市场的年代了,在消费升级的现实下,消费者更乐于为品质好的产品付出其应有的价值。
新闻推荐
商报讯(记者梁展宏)为更好地帮助中小微型企业充分了解政府及各大银行金融服务的具体情况,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