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技术革新基因,40年不断“刷新荣誉” 访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海舟

中山商报 2019-09-27 05:29

林海舟(右)走进中荣印刷生产线。最近,中荣印刷的技术工人正在调试一台珍贵的数码纳米印刷机,这是公司高层经过层层“面试”才从一位以色列老板那里买回的设备。时下和以前不同,中荣印刷的客户们常常会下一批批小订单,个性化和图案色彩要求高,交货时间紧凑,只有可以量产的数码纳米设备才能应付。

除了这种高级设备,中荣印刷去年年中投产的智能工厂,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站上了行业的制高点。

至于中荣印刷这种勇于技术革新的“性格”从何而来,最近上任的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海舟认为:是“天生自带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在30多年前就曾决定过中荣印刷的命运。

文/记者 李红 图/记者 徐璇

【人物档案】

●企业高管:林海舟

●行业:印刷业

●亮点:中荣智能工厂被列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荣印刷是国内同行业唯一获此荣誉的企业。

首次技术突破丨放下“小富即安”,勇敢挑战更先进“胶印”

1978年,中荣印刷的前身张家边印刷厂(以下简称“印刷厂”)成立。

初期的印刷厂,条件非常简陋,整间厂只有8000元启动资金和对印刷毫无概念的11名干部员工。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投资方张家边工商联合总公司只在其下属企业——张家边服装厂划拨了一个不到200㎡的小车间作为印刷厂的生产基地。

为了节省费用,把省下来的钱请技术师傅,厂里十几个人甚至没有明确分工,生产时是工人,卸货时是搬运工,开拓时是业务员……印刷厂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

印刷厂成立初期,主要生产简单的药袋、处方笺、出仓单之类的产品。1980年,印刷厂搬出服装厂,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独立厂房。1981年开始,产品向练习簿转型。1982年开始,逐步成为珠三角各大百货批发公司练习簿主要供应商,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40%。与此同时,张家边印刷厂依托广东省文体进出口公司、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开始通过香港制簿协会向香港学校供应学生簿册,市场占有率最高峰时达到35%以上。截止到1986年,印刷厂先后四次搬迁、扩建,厂房面积扩大到7000㎡,员工近100人,年销售额达到800多万元,初步完成了企业创业阶段的原始积累。张家边印刷厂更名为张家边印刷实业公司。

而1986年,正是印刷厂发展最关键的一年。那时经过几年的发展,印刷厂已完全掌握了凸印技术,加之市场开拓得力,在当时的张家边算是小有名气的企业。而要做大做强,管理层将目光放到了彩色胶印上。

当时,张家边印刷厂计划上胶印的消息传开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放着稳稳当当赚钱的凸印不做,反而冒很大的风险进入技术要求更高的胶印领域。不过,管理层商议之后认为,印刷厂要发展壮大,首先要去掉“小富即安”的心态,积极看到行业变革的大趋势,上胶印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证明,上胶印大大拓宽了公司的发展空间,也是中荣辉煌的开始。正如林海舟所言,“1986年的这个决策,是中荣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笔。”

随后的1986年到1990年,张家边印刷实业公司从原始的方箱印刷机开始,到引进二手罗兰印刷机、电脑切纸机和全新北京印刷机械厂05双色机,正式踏上了柯式印刷的第一步,开启彩色印刷新征程。

开拓版图丨在天津、昆山、沈阳设厂,站稳华北、华东和东北市场

1990年,张家边印刷实业公司与香港荣满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合资企业——中山中荣纸类印刷制品有限公司。

经过两代掌门人创业、巩固和发展,中荣已初具雏形。1993年资产规模达到1000万元,销售超过3500万元。随后几年,中荣先后投入超亿元更新设备和兴建、扩建厂房。与此同时,中荣主要客户也由国内文体、鞋类及电池客户转向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高端客户,跻身中国主流包装印刷企业行列。

不过,进入新千年之后,中荣面临着一个现实的战略问题,就是今后企业该如何发展,是固守华南、偏隅一方,还是冲出广东,在更大的空间放逐梦想?前者稳当可靠、风险小,但市场基本饱和;后者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一旦投资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中荣的管理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投资的风险有多大?“启动资金最少3000万元,此后动态投入每年超过1500万元。一旦项目失败,中荣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进入21世纪,甚至前20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市场空间有多大?“目标客户已被同行瓜分完毕,需要一点一滴地争取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哪些是不确定的因素?“中荣的企业文化能否被当地所接受,外派管理人员能否安心在异地长期工作,总部如何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基地进行支持和管理。”

诸如此类的思考让中荣的管理层格外慎重,特别是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消除,连客户都好心提醒他们要谨慎行事。

敢为人先的基因和将中荣做成中国一流包装供应商的梦想最后战胜了各种疑虑。2003年,中荣印刷收购了天津有恒印刷。三年后,天津中荣2万平方米全新现代化厂房投入使用,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在华北地区名列前茅。天津中荣的成功,打响了中荣异地扩张的第一枪。

随后几年,中荣昆山、沈阳生产基地相继成立。眼下,中荣服务华南、华北、华东和东北经济圈战略布局完成,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中国一流包装印刷企业的地位。而本着“客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的服务理念,林海舟透露,下一步,中荣有计划建立海外生产基地。

时代弄潮丨

打造行业领先智能工厂,

成为国家智能智造示范项目

作为一间具有技术革新和开拓创新基因的企业,经过几轮的发展,到2015年,中荣又投入到了最新的智能化改造的浪潮中。

去年年中,中荣中山基地智能工厂正式投产,这也是目前国内印刷行业最先进的智能工厂。到年底,中荣举办了盛大的40周年庆典,获得宝洁、玛氏箭牌等长期合作伙伴的到场祝贺。此后,中荣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全国自动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并被列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是国内该行业唯一获此荣誉的企业。

在中荣智能工厂占地130亩的庞大建筑体里,记者看到,每条生产线只有2名左右的工人在操作,各生产环节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整个生产流程通过企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

林海舟介绍,“智能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举例来说,研发部门开发出新产品之后,生产计划部门在运营平台下达生产指令,由堆垛机从智能仓储立体库自动提取纸张,通过穿梭车投放到指定的印刷生产线上,操作人员按照电脑显示屏上生产指令进行操作。大数据平台可自动采集每条印刷生产线的生产进度数据,随时可根据进度调度轨道运输车给生产线补料,不需要操作人员在电脑上录入上传进度才能获得补料信息,使每个生产环节紧密衔接,不会出现待料现象。”

而智能仓储立体库更加“黑科技”,是整个智能工厂的调度中枢。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材料和半成品、成品货物的进出库调配全部依靠轨道、堆垛机、自动提升机、穿梭车和传送带等构成的智能配送调度系统完成,无需人工操作。

与此同时,林海舟还介绍,针对目前消费品行业新品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凸显,中荣智能工厂又引进了一台兰达纳米数码印刷机。“这是公司高层经过层层"面试"才从兰达的老板那里拿到的设备,是全世界第四台。同时,过去的还有好几位中国同行,我们胜出,顺利拿到。现在这台设备还在调试中,预计下个月可以投产。”林海舟介绍,中荣的客户主要集中在消费品领域,而如今的消费品包装呈现出个性化、小单定制的特点,对速度和色彩要求很高,有了兰达数码印刷设备,中荣在这一领域将产生绝对的竞争力。

林海舟介绍,中荣智能工厂投产至今已初见成效,主力设备非工时下降40%,一线员工相对编制减少25%,产品研发周期缩短55%,产品质量投诉率减少23%;2018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智能化生产将为中荣注入新的活力和更强劲的竞争力。”

新闻推荐

“我与国旗同框”主题宣传活动 10月1日-2日约定你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单位:中山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