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艺术家勇闯制造业 谋划转型踏足文创产业 对话中山市大盛陶艺文创基地董事长崔俊

中山商报 2019-09-27 05:24

大盛陶艺作品展示。推出研学游文创项目。工艺陶瓷,素来不是中山市制造业的强项。崔俊、谭来辉这对艺术夫妻档,居然在并非陶艺集聚区的中山创立出一家闻名业界的陶艺饰品制造厂。企业步入正轨后,夫妇俩提前规划转型升级,涉足文化创意产业。崔俊这样说:“手里捏着做陶瓷的高岭土泥巴,在第二、第三产业实现"两条腿走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就是思路。”

崔俊、谭来辉是“70后”,读的是艺术专业,对陶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他们放弃“铁饭碗”来到中山,奋斗了整整21年。艺术家特有的情怀和执着,是鞭策他们坚持至今的最强动力。

文/记者 范展颢 通讯员 梁耀洋

图/记者 洪喜鹏

【人物档案】

●姓名:崔俊 ●职务:中山市大盛陶艺饰品厂、中山市大盛陶艺文创基地董事长 ●感悟:做陶艺工厂是第二产业,运营文创基地属于第三产业。两个产业一起做,旨在提前布局整个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个人的艺术梦想。

创业:

两次跌倒不放弃,选准模式和定位

45岁的崔俊是贵州人,妻子谭来辉来自湖南,两人都是中山市工艺美术协会、中山市雕塑专业委员会的知名人士,多次在国家级陶艺大赛获奖。

说起谭来辉,崔俊充满感激地说:“本科毕业后,她在家乡的高职院校当大学美术老师,收入稳定地位高。我去外面闯荡,她把自己的"铁饭碗"砸了,陪着我到处跑,很不容易。”

1997年,崔俊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油画专业,正逢“全国英才汇聚广东”的高潮期。本来可以端上“铁饭碗”的崔俊毅然南下。

1999年,他来到中山,在工艺品企业做设计师。

崔俊对工艺陶瓷有着浓厚兴趣,设计师这份职业正好对口,让他一直沉浸在被高岭土、木头、五金、树脂环绕的艺术小世界,技艺日趋纯熟。

2003年,崔俊回到故乡贵州,开设陶瓷和树脂工艺制品厂。

“突然回老家创业,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崔俊告诉记者,“然而,当年贵州人的购买力很有限,大家认同外省货。我缺乏市场分析经验,很快栽了跟斗。”

一年多后,崔俊返回中山,继续做设计师。2008年,他在中山再次启动创业,运营陶瓷工艺制品厂。

“三乡镇南龙村有一家做了很多年的陶瓷厂,老板"上岸"去了,厂房、机器就放在那里,我把厂子盘了下来。”崔俊的新想法是,古镇灯饰、小榄五金,各镇区的红木和欧式家具都需要陶瓷配件,在中山做陶瓷,就近供应是优势。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袭来,直接影响整个制造业的出口形势。崔俊说:“我们收了订金,做出产品,客户宁愿"挞订"(放弃订金)也不取货。结果,工厂越做越亏。”

苦熬两年,崔俊的第二次创业又栽了跟斗。

2011年,崔俊跑到古镇做灯饰配件小生意,也坚持着设计师生涯。面对未来事业,他越看越透彻。

崔俊分析说:“中山并非陶艺产业的集聚区。买家需要出货量大、单价便宜的工艺陶瓷,需要跑去粤东潮州或江西景德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山容不下陶艺厂。选准"私人定制"的模式和定位,尽管出货量不大,但附加值一定要高,做出艺术,做出精品,就有市场。”

2014年,崔俊高呼:“第三次创业,我来了。”

转机:“私人定制”走出一片新天地

第三次创业启动前,崔俊已在陶艺的“江湖”打滚16年,对设计、生产、质控、业务、客户资源等细节越来越熟悉。这次创业,相对顺利。

2014年,他在板芙镇白溪村租用几亩土地,购置了符合最新环保标准的陶艺生产设备,开设大盛陶艺饰品厂。

他回忆说:“在古镇、小榄打滚那几年,我对高端灯饰、家具、摆件的用瓷需求有了深入理解,也进入了这个圈子。在板芙开厂,直到现在,我们只为酒店、别墅、会所等高端客户提供专用的工艺陶瓷产品。”

记者在车间看到,大盛陶艺并未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闹哄哄景象。工人不多,每个人神色专注,或拉坯,或捏土,或上釉,或打磨,或雕刻花纹,或小心翼翼去除瑕疵,或监控着陶艺半成品的风干及烘干进度……

崔俊和谭来辉夫妇作为企业负责人,也没闲着。多年来,崔俊坚持研究陶瓷工艺,运用艺术眼光去规划作品,进而不断研发新型釉料。

他拿出一个茶杯说:“比如说,我调配出这款"釉彩爆花",将釉料均匀涂抹在泥坯上,经过高温烧制,釉料的特定成分将"爆出"鲜花图案,层层叠叠,姹紫嫣红,这种效果别人无法模仿出来。”

谭来辉也是一位“陶痴”,一直坚持创作,多次获得“中艺杯”等国家级赛事的奖项。她的努力,为企业研发新品、做出让客户眼前一亮的作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崔俊总结说:“我们的车间没有工人,只有工匠。我们不做流水线产品,不拼产量,拼的是个性、质量和艺术沉淀。这种经营模式成本不低,作品却有了高附加值,保障企业健康地运营下去。”

升级:制造业联手文创产业“比翼齐飞”

多次创业,异常艰辛。崔俊和谭来辉夫妇俩深知,不提前谋划转型,刹那间的辉煌不能代表永恒。

这对夫妇想到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升级方向。

“中国人造陶瓷有4000多年历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崔俊分析说,“陶瓷是最能代表中国、最有中国味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细分领域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做法有很多。”

生意做大做强后,大盛陶艺饰品扩大了经营规模。用地规模翻了数倍;厂房从最初的几百平方米扩充至近8000平方米;其中2000余平方米用于生产,其余5000多平方米充当文化创意基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盛陶艺的文化创意基地设立了拉坯体验区、手作体验区、大师工作室、精品展示区、多媒体陶艺文化介绍区、沙画体验区等功能区域。基地还悬挂了多家高校的“校企合作”牌匾。

“做研学游文创项目,投入很大。不过,我们依托自己的工厂,让文创基地有了"活水"。”崔俊说。这两年,大盛陶艺的文创基地被相关部门先后评定为“中山市陶艺文化技能传承和教育实践基地”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来自高职院校、中小学的大批学生和老师在这里接受了陶艺文化技能培训,也让各地游客获得不一样的游览经历,丰富了中山旅游的内容。

对话:

二三产业携手前行

利于传承非遗文化

●记者:工厂做得很顺利,突然增加了文化创意基地,会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崔俊:做生意,不能单纯只为生意。

陶瓷制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工厂是第二产业,运营文创基地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大盛做文创基地,则是提前布局整个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个人的艺术梦想。

对孩子来说,许多家庭逐渐重视起艺术培育,希望让后代全面发展,我们为此搭建了平台。

对成年人来说,不少人本该吃“艺术饭”的,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文创基地为大家提供了体验、圆梦的机会。

我和太太都是艺术类大学生,机缘巧合之下走对了陶艺这条路。一方面,我们很想为弘扬中华传统陶瓷文化出一份力。另一方面,如果真有人适合吃“陶艺饭”,文创基地引领他们走进这个大千世界。有了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保护和传承,这就很有意义了。

单纯做文创基地,投入大,产出慢,未必能坚持多久。然而,我们有成熟的陶艺工厂,可以为文创基地“输血”,解决了后者的生存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创基地按照规划不断完善,又擦亮了“大盛”这个品牌,为工厂的业务转型提供支持。

●记者:您觉得大盛陶艺文创基地的意义在哪里?

○崔俊:与特大型景区相比,大盛文创基地的规模相对有限。不过,我们能同时容纳1000人左右体验陶艺,有工厂直接提供支援服务,基地邻近高速公路出口,所以这两年的运营还算稳中有进。

目前,基地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更重要的是,国家提倡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等政策,文旅项目、研学游项目有必要为此作出贡献。陶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演进历史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发展同步。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在民众中广泛传播,这是很有意义的事业。

新闻推荐

真空镀膜机有了国产“发动机” 中山孵化企业自主研发的离子源系列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端离子源核心装置。本报记者夏升权摄9月25日下午,记者走进中山市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