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队里的特殊“医生” 消防装备技师黄晓胜对各种消防器材参数和性能了如指掌,确保装备时刻“元气满满”

中山日报 2019-04-23 03:39

黄晓胜在检查保养消防设备。 由受访者提供人要是病了,会去医院看医生,但如果消防器材“病了”,那该怎么办呢?在中山市古镇消防大队就有一位特殊的“医生”,他对队内6辆消防车、70多种消防器材的参数和性能了如指掌,发现设备出现故障,他总能“手到病除”,保障救援行动顺利开展。这位“医生”就是黄晓胜,是古镇消防大队唯一一位消防装备技师, 有险情时他还得变身赴汤蹈火的作战员。

见习记者 陈伟祺

▼消防装备疑难杂症“手到病除”

今年25岁,精明干练、眉宇间透着秀气的黄晓胜,自幼受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影响,早早在心里立下了从军志向。2013年,19岁的黄晓胜如愿入伍,后经部队分派,成为了一名消防兵。成为消防员后的黄晓胜接触了大量消防装备,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高精尖的仪器,并由此了解到消防装备技师。恰逢队内一名老消防装备技师退役,带着使命感的黄晓胜,主动提出参加消防装备技师培训。

“消防装备技师是个精细活儿,一开始学习的时候,看到密密麻麻的线路、被分解成几十块的发动机、各种型号的气泵,觉得非常复杂,但面对这个挑战,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黄晓胜告诉记者,培训前,他对消防装备的运作原理几乎一无所知,但他刻苦学习,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老师傅见他这么有钻研韧劲,也乐于将自己的经验悉数传授给他。经过两年苦学,黄晓胜通过考核,成为一名消防装备技师。

黄晓胜过硬的业务水平,为战友实施救援提供了有力支撑。不久前,古镇发生一起因塑料着火引起的火灾,需要用泡沫灭火剂。泡沫消防车抵达现场,关键时刻却遇上设备出现故障。当时大火还在燃烧,随车的消防员迅速进行抢修,但迟迟未能修好。

正当战友们一筹莫展时,在另外一辆消防车作业的黄晓胜闻讯赶来检查。“开关出了问题,气阀漏气了。”凭借着丰富的经验,黄晓胜迅速“诊断”出“病因”,随即熟练地操起工具,三下五除二完成修理,泡沫灭火剂接上水枪口,设备正常运作,最终成功将大火扑灭。

“这类情况很少,因为我们每天彻查两遍,所有设备都要取出来保养、检修,棘手的问题我基本都能解决。”黄晓胜很自豪地告诉记者,熟悉每样消防器材的性能和参数是消防装备技师的职责,“只有这样,关键时刻才不掉链子,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赴汤蹈火的“最美逆行者”

“我是一名消防装备技师,同时也是一名作战员,救援是我的天职。”入伍六年间,黄晓胜出入火灾、抢险现场上百次,去年抗击“山竹”超强台风过程中,他深入前线,奋不顾身,先后处置抢险救援、转移被困人员、火情等险情,解救被困人员5名,获三等功表彰。

火场中的黄晓胜犹如“全能战士”,不仅能熟练使用精密仪器帮助战友加速救援进度,常常还奋不顾身,带头进入火场救援。4月6日20时56分,古镇镇古二村东裕路一灯饰厂仓库着火。 火场里是否有被困人员?这是黄晓胜最关心的问题。由于现场面积较大,浓烟密布影响视线判断,熟悉装备功能的黄晓胜根据现场情况,取出热成像仪进行搜寻。

确认无人被困后,黄晓胜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但厂房里的情况十分复杂,里面存放的大量纸箱、灯具、隔板都烧着了,冒出大量浓烟,想要攻进去很困难。多番正面突破无果后,黄晓胜和战友绕到了厂房后的楼梯,由于有防火门堵截,该通道并未受火势影响。

“防火门背后离着火点不到10米,虽然身上穿着防护服,但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热度在不断上升。”在水枪的掩护下,黄晓胜撬开了防火门,一瞬间,黑烟呈排山倒海之势迅速灌满了整个楼道,“什么都看不见,很难判断方向,只听到纸皮燃烧时发出的滋滋声和水枪的声响,烧灼感越来越强烈。”黄晓胜在队伍前头缓慢而艰难地向前推进,期间还险些摔倒,直至发现了火光,才顺利将大火扑灭。

“纸皮燃烧之后,表面一层虽然浸了水,但里层仍有火星,不及时处理就会有复燃的危险。”明火虽然扑灭,但消防员的工作仍未结束。包括黄晓胜在内的20多名消防员分作两组,戴着呼吸器、背着氧气瓶,在负重50斤装备的情况下,躬身掀起地上湿答答的纸皮,逐一确认是否完全熄灭。“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每个氧气瓶只能维持30分钟左右,所以两组人还要不断进出更换氧气瓶。”长时间作战还导致一些呼吸器出现损坏,刚刚走出火场、还没喘匀气的黄晓胜立即接过了修理工作,“呼吸器是咱们消防员的生命保障,放心吧,交给我来修理。”

凌晨5点左右,确认火源完全熄灭后,黄晓胜拖着疲倦的身体与战友们陆续回到大队。“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装备,有损坏的就要立即修理或替换,要确保消防车恢复到备勤状态,以备下一次出警。”黄晓胜表示,不管多晚多累,消防装备技师都要负责到最后,有任何技术难题要第一时间解决,“这是我的职责,我要对战友们的生命、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起责任。”

新闻推荐

本报有关新生代员工“说辞就辞”的报道持续引发社会讨论,“南粤工匠”“中山工匠”获得者认为,年轻人应吃苦耐劳,用奋斗点亮人生 踏实钻研进取的职业精神从未过时

热爱工作,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本报记者文智诚夏升权摄核心提示不愿意加班,没有Wi-Fi就辞职……本报《过了试用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