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有关新生代员工“说辞就辞”的报道持续引发社会讨论,“南粤工匠”“中山工匠”获得者认为,年轻人应吃苦耐劳,用奋斗点亮人生 踏实钻研进取的职业精神从未过时
不愿意加班,没有Wi-Fi就辞职……本报《过了试用期就是“老员工”?》系列报道针对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年轻人"说辞就辞"”现象进行报道,引起了各方对于新生代员工是否缺乏职业精神的探讨。当今,职业精神有没有过时?其内涵是什么?还有没有为之奋斗的年轻人?
近日,一批新生代“90后”“95后”员工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对于“职场奋斗”的理解。受访者均学历普通,入职时均从一线岗位做起,但两三年内就在岗位中脱颖而出,职位和能力均获晋升。在他们身上,依然有着专注兴趣、钻研、勤奋、踏实、有责任感等职业精神的体现;他们表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会让自己“增值”,帮助自己找到职业通道,并且在职业生涯取得更多的主动权。
不怕起点低 肯吃苦就能赢得机会
采访许若楠时,她正在住院,每一次高强度地忙碌之后,她都因为身体扛不住要进医院,这不是第一次。这屡屡让妈妈感到心疼,但她说,从未想换工作,因为喜欢。许若楠是“95后”,毕业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时坚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应聘到珠三角一家大型主题公园,从带花车巡游的演员做起,目前在办公室做副主管,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副主管仅用一年多时间。
刚到这家主题公园时,她主要负责在前面带花车巡游,检查不同的演员服饰、妆容、道具等是否正常。工作3个月就遇到“十一”黄金周,每天头顶烈日至少暴晒两小时,回家后妈妈看见她被晒得黝黑,非常心疼,强烈要她换一份在室内的文秘工作。但许若楠没有答应,一如既往地在暴晒中工作,并乐此不疲。
不久,主管给她安排了额外的任务,又开始让她独立策划某个主题,入职9个月后就调她去剧场做舞台监督,随后调去办公室当副主管。去年暑假,为了策划主题活动,园区白天营业,晚上才能进场布置,许若楠白天夜晚连轴转,连续工作了整整17天,每天加班到凌晨,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这些辛苦没有白费,游客喜欢和认可我们策划的活动,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她说。更让她感到收获满满的是,一年多时间,自己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和许若楠同校的毕业生小张,毕业后进入一家港资纺织机械厂,从机器修理开始,面对做事严格的德国同事,在自己不懂德语的情况下,他和德国专家一同拆设备、修设备,学德语,扎扎实实认真钻研,短短几年的工夫就变成设备维护专家,现在跟着公司的产品“满世界飞”,多家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公司也多次涨薪留住人才。
“找准方向,不怕吃苦,自己负责的事情,哪怕事情再小也要做好。”许若楠总结自己工作的“准则”。她的建议是,年轻人在入职的两三年内,不要过多考虑待遇的问题,把重心放在积累经验和自身成长。“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许若楠总结说。
“泡”工厂“磨”技能 肯学习能“增值”
毕业7年,“90后”罗嘉骏在工厂里泡了7年,先是打工,后自己开工厂。
他从中山市技师学院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毕业后应聘到东升一家灯饰配件厂工作,一做就是5年。新人入职,先去车间做机器调试工,他感受到“不太友好”的氛围,老师傅们担心年轻人抢饭碗,刚开始并不愿意传授经验;自己学校学习、实践的那一套在实际工作中显得不足;一开始,工作非常吃力。为了“打开局面”,罗嘉骏遇到问题时,一面继续向学校老师请教,一面虚心向师傅们讨教,渐渐地,车间里的师傅开始接纳这个好学的年轻人。每个师傅在多年与机器打交道过程中,都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这些经验让他很受益。他更加在工厂里整天地泡着,尝试把自己的新知识也用进来,提升生产线的工艺水平,创新能力也慢慢被管理层看到。
入行2年后,部门改革,他担任公司数控部门的主管;入行4年,他被委任为产品开发工程师,从最初“按别人的标准生产”到为车间“制定生产的标准”。因熟悉生产线的每一道工艺,他更懂得用怎样的工艺结构优化生产,并帮助工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研发的经历又让他实现了职业生涯“更高度”的挑战。5年后,创业合伙人找到他,如今罗嘉骏开了自己的工厂,继续挑战自己的职业“高度”。
他总结说,年轻人初入职场,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有了目标后,沉下心来,不断学习,巩固自己,三五年就能迅速完成积累,在行业站稳脚跟;选择感兴趣的工作,工作才会变成一种享受,投入再多时间都愿意;而不会觉得工作枯燥,每天时间很难熬。
对此,“90”后黄翠怡也很认同。毕业后,她先后在两家工厂打工,均遭遇过拖欠工资,别人会觉得她运气不好,相反她觉得这让她越来越懂得珍惜机会。如今,她在一家知名企业担任精密测量工程师,大企业的文化让她充满新鲜感,在同事“传帮带”下,工作很快得心应手。她每天上班工作是对进料进行检测,在机器面前一坐就是一天,别人都觉得琐碎枯燥,但她做得很用心,也享受其中的乐趣,工作很快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她说,身边也有同事不时旷工、早退,或做不到几个月就走,晚上回到宿舍玩手机到凌晨两三点,白天上班哈欠连天,但她不赞同。她说:“做一份工作要有责任感,只有脚踏实地用心做,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个人成长了,以后才有选择的资本。”
工匠观点
职业精神并不过时
任何岗位都能闪光
“中山工匠”叶勇进表示,身边确实有年轻人因为忍受不了工厂环境,或一味追寻大城市工作的体面,最终因竞争激烈被迫“改行”,无法坚持专业和理想,非常可惜;但是他也看到,不少年轻人正在为理想而奋斗,并且坚持着职业精神。“无论对我们,还是年轻人来说,职业精神,就是找到热爱的专业,锻炼出自己的技能,而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坚持。”1989年工业设计毕业的叶勇进,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用手工画图,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画图”成为和客户沟通的“拦路虎”,他硬是倒逼自己每周末自学,把最流行的主要技能都学到手。在他看来,职业精神并无工种、年龄之分,只要保持初心,把一件事情坚持下来,保持学习的状态,就能一步一步地接近梦想。
南粤工匠、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冰表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职业精神,在自己身边的年轻人身上均有体现。“出点差错他们都会不好意思,对自己有要求。”她认为,追求职业精神,企业也要为年轻人营造氛围,例如她常常鼓励创新工作室一线员工去钻研、创新,扭转创新是“高大上”的误解,形成一种自觉进步的氛围。
王冰工作室有一名基层技术人员,大专毕业凭着一股劲钻研,不断解决客户提出的技术要求,在十年间成长为在业务上独当一面的骨干,从公司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工程师、高工,参与了许多专利设计,先后获得过中山市科技一等奖,广东省科技三等奖等,现在已经被评定为中山市企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第六层次人才。“再大再难的事情,都是一件件小事构成的,认认真真干好自己的分内事,认真做好一件件小事,做好这些,做什么都能水到渠成。”王冰说。
本报记者 黄启艳 黄凡
新闻推荐
老百姓的乡情读本 研究者的科研资料 当下最全中山自然村图集 《中山村情》:乡村振兴的“地情顾问”
火炬开发区灰炉村村貌(火炬开发区管委会,2015年摄)黄圃镇新沙村的村民正在收谷(黄圃镇摄影协会供图,摄于2016年)板芙镇神湾新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