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链 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发挥区位产业基础优势

南方日报 2019-03-28 06:39

在精密加工技术、玻璃非球面镜片的制造技术上,联合光电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图为其无尘生产车间。南方日报记者王云摄

27日,一场主题为“人工智能——中山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活动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英诺创新空间上演,国内多名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产业现状进行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带来了9个不同方向的人工智能路演项目,从红外终端赋能,到白血病智能诊断……可以说让与会者大开眼界。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科技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大赛,在中山渐渐多了起来。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中山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越来越被外界关注,不断吸引海内外的创新要素集聚。

在参与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中山提出坚持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全球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使中山成为有梦想的创业者、创新者、投资者的理想向往之地。

●南方日报记者孙嘉琳

A发挥区位优势,吸引大湾区创新项目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日前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19》报告,从智力资本和创新、技术成熟度、区域重要城市、经济影响力、宜商环境等10个维度对38座中国行政与经济中心城市进行考察。在技术成熟度方面,中山的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以及杭州、苏州,位列第七。

“技术成熟度”指的是当前可以产业化或已经投入使用的成熟技术,包含“"互联网+"指数”“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专利授权量”三个变量。报告分析认为,中山市近年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成效明显——在“专利授权量”这一变量当中,中山市因为2017年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4%,其中发明专利同比增长23.7%而位列第一。

正如该报告所提到的,不少创新项目选择中山,正是因为中山较强的产业化能力。

来自香港的怡邦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锦明,两年多来一直在推动香港大学工程学院研发的高新科技虚拟系统imseCAVE在中山落地开花。陈锦明计划在中山成立内容研发中心,以“香港设计+中山制造”模式让这项技术实现产业化。

2018年7月,中山市商务局组团赴香港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其间,中山市招商工作组对接了香港大学VR(虚拟现实技术)、航天科技城等多个优质项目资源,双方就投资中山的意向达成共识,虚拟系统imseCAVE就是一个VR项目,在中山香港两地创业近20年的陈锦明嗅到了商机:这个系统相比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具有成像更高清、真实感更强、成本更低等优势,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他看来,要完成先进创新成果的产品化,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形成合力,中山市委、市政府在引进创新项目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正好契合了外来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的需要。

近年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企业与中山的合作愈发频密,据中山市商务局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上半年,香港直接投资中山的新设项目就占全市新设项目的八成,达到了252项,同比增长436.17%。而中山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其他区域引进的创新企业、创新项目,也呈现增长趋势。

B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政策精准度

位于中山市易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内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区就是港澳创业青年在中山“落脚”的热门选择之一。目前,该孵化区已有22个港澳青年创业项目入驻,里面一个个面积40—80平方米的免租金办公空间,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起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其与香港、澳门建立创新创业交流机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就是其中一个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

记者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中山正谋划以中山市易创空间孵化示范基地为核心,重点建设翠亨新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带动全市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构建“1+1+N”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体系,加快打造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平台,加快聚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资源。

“双创”平台是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策和服务同样重要。在今年的中山市两会上,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都十分关注创新环境的营造和优化问题。致公党中山市委会就优化中山创新环境写了一份提案,建议培养中山特有的创新文化,提倡自强、自立、自尊,营造敢为人先、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中山市工商业联合会则在提案《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中为中山市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建言献策,建议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及性,让广大中小微企业有更加充足的创新动力。

事实上,中山近年来从多个方面推出政策支持企业创新,比较典型的是“科技创新券”的应用。去年10月,《中山市科技创新券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正式发布,不仅降低了部分券种的申请门槛,还增加了“协同创新券”这一类别,使更多的广大中小企业和检验检测机构能够受惠。2018年中山一共向480家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1029张,发放金额共5800万元,一年内企业可利用其额度进行自主研发或凭券兑换科技研发服务。

C创造更好条件,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

过去一年,中山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速——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部、哈工大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中山—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中心、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落地,使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456家;并新增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5个,新增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

科技创新平台也是科技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

去年9月,中山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作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落户中山前的“先头部队”,该所王春和博士一年多前带着团队到翠亨新区创立达石药业(广东)有限公司,立即投入到试验药物的工艺开发和临床研究当中,并拿到了国内多项创新创业比赛大奖。天气好的时候,从达石药业可以远眺对岸的深圳前海,虽然目前翠亨新区仍在开发当中,王春和十分看好这里的前景。

据了解,去年中山全市共建成博士人才平台68个,其中51个博士后工作平台,当年共有3家单位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单位完成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备案工作,另有16家单位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全年新进站博士后15人,在站博士后32名;留创园(含分园)引进入园项目20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9人。而在去年的“中山人才节”系列活动中,共邀请了15名从事行业与中山产业高度匹配的高层次知名人才到场,面对面为中山市48家企事业单位的110项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解答,还有超过百名国内知名高校博士到访中山,其中25名博士与企业洽谈商定了33个合作项目。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大力引进港澳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广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在中山转化应用;强化与港澳科技创新创业交流,在翠亨新区谋划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吸引青年人才来中山创新创业。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中山将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才生态环境。连续第六年举办的“中山人才节”也将主题定为“湾区时代·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12项活动重点招揽湾区高端人才及团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有效对接港澳科研成果转化,引进一批创新项目。

数读

截至2018年,中山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300多家,省级创新平台456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65家,省级工程中心累计达325家,市级以上创新科研团队38个,院士工作站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分支机构)11家,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7家。

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49041件,增长16%;专利授权量34114件,同比增长24%,全市有187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定。

2018年,中山与超过200家国内外顶尖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养引进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3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1人,拥有博士及博士后工作平台68个。

平台

2018年,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中山:

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部

哈工大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

中山—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中心

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

举措

中山将大力引进港澳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广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在中山转化应用;

强化与港澳科技创新创业交流,在翠亨新区谋划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吸引青年人才来中山创新创业;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争取启动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的香山大学建设,积极筹备省市共建中山科技大学。

■样本

联合光电:

坚守创新一线成就全球隐形冠军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中山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挖掘新的增长点。但是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高、市场不确定因素多,高投入并不意味着有高回报,尤其是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有着长时效、低转化率的特性。

新技术新产品只有得到市场认可,能够稳定获得市场回报时,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进而为持续创新积累基础。

在火炬开发区就有这样一家企业,从2005年创立以来一直坚持在科研创新的第一线,十多年间,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营收规模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并走在中国光学镜头制造行业的前列,两度打破外企技术垄断。其自主研发生产的高倍高清变焦镜头,出货量长年占据全球第一。

这便是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光电”)的成长缩影。在创业之初,联合光电就注入了创新的基因:2005年,现任总经理龚俊强与4名同为工程师出身的合伙人,一同入驻火炬区创业中心创业。五人中,两人主攻光学设计,另外三人分别专研机械、电子控制和精密加工,在技术能力上非常互补。

以研发型人才为核心的企业,其成长轨迹注定与众不同。创业之初,联合光电主攻的是手机定焦镜头,熬过短暂的资金困难后,很快就做出了当时市场上最高的130万像素定焦摄像头,2007年手机镜头出货量已经达每月500万个,稳居全国第一。

在手机镜头业务蓬勃发展,市场前景最好的时候,龚俊强选择调转方向,攻坚新产品。当时公司的研发规模很大,又因为追求品质,其运营成本远比山寨厂商高,龚俊强判断继续做手机定焦镜头企业很难在未来生存,因此他将目光聚集到变焦镜头上。在这个市场上,其时国内基本一片空白,竞争对手都在欧美和日本。镜头的光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光学设计、机械、电子控制和精密加工等一系列技术相配合。定焦镜头只有几片镜片,而变焦镜头是几十片,一百多个零件在狭小的空间里,要实现非常高的清晰度、非常小的噪音及非常平稳的配合,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在研发变焦镜头期间,联合光电几乎花掉了之前做手机定焦镜头时积累的全部利润。“幸运的是,我们都是工程师出身,大家都认为投入研发资金理所应当。”龚俊强说。2008年联合光电的22倍安防高清一体机变焦镜头试产完成,并于第二年投入市场。从这一款产品开始,联合光电填补了国内变焦镜头的空白,并逐步取代了进口产品。

这是联合光电第一次打破外企的技术垄断,经过长期的创新积累,目前在精密加工技术、玻璃非球面镜片的制造技术上,联合光电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外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据日本相关机构统计,早在2017年,其生产的大倍率高清镜头,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6.5%,是全球隐形冠军。

在2018年末举行的珠西装洽会上,联合光电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一屏多显的显示组件和4K超高清激光电视。一屏多显技术可以让站在不同角度的观众同时在屏幕上分别看到不同的画面,这是联合光电和美国科技企业联合开发的最新成果。而新型激光电视能在距屏幕仅4厘米的情况下,投射出100寸的全高清画面。

激光电视是消费市场的新宠儿,画面尺寸大、耗能低、寿命长、成本低,还能护眼,优势众多。从决定研发到攻克关键技术,联合光电只用了一年多时间:2013年瞄准激光电视产业,并开始技术储备;2015年,正式启动激光投影光学系统研发项目,并专门成立了投影事业部。工程师聂润涛介绍,在研发之前,联合光电做过传统的投影产品,并通过自身沉淀的光学技术将投影距离缩短到普通产品的一半,不仅提高投影效果,还减少外界干扰。

了解摄影的人都知道,短焦距容易造成画质产生畸变,但激光电视却要在20厘米以内的投影距离达到电视正常的效果,这是非常困难的。技术创新总是厚积薄发,经历长时间的设计、调试,联合光电把前期积累的光学非球面技术应用到新产品中,成功减少画质畸变。“激光电视是光学技术的分支,是我们原有创新链的延伸。但在研发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加工难、出品率低的难题,兼顾短焦距、大光圈的同时避免画质畸变。”聂润涛称,激光电视的研发成功得益于多年以来在光学技术上的创新积累。

■观察

“虎劲”不减仍需创新闯路

事实上,以联合光电为代表的一批中山企业正在认识到,想要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将眼光移到技术研发、特别是前沿性技术研发上来,增加研发投入。相应地,中山市政府也通过完善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措施,激励企业加大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中山的创新战略并不是近年来的新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发展就和创新因子密不可分。“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在不同时期都曾交出过亮丽的成绩单,并以坚实的产业基础,成功跻身广东“四小虎”之列。

中山在科研创新方面一度走在全国前列,但过往的创新,更多是得益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天优势和政策红利,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从而进行的结构式创新;少有自主研发出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在创新链的最顶端没有培育出自己的“根基”,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缺乏引领性的高精尖科技研发和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周边区域的迅速崛起,中山过往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

在经济发展格局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中山要做到“虎劲”不减,就必须要转变过去“依赖”式的创新模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以科技创新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8年第四季度,中山市统计局公布《中山市科技研发情况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中山科技研发投入79.1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29%,这个比例并不高。由广东高维投资统计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当年中山2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超过4%的只有9家,最高的是江龙船艇,为9.1%。作为地方经济的排头兵,上市公司是反映区域产业状况的“晴雨表”,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山企业的研发强度仍有待提高。

当前,中山的经济结构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企业规模小。全市工业企业超过两万家,但规模以上企业只有3000多家,整体以传统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产值超过十亿级的中山企业“星星多,月亮少”,而绝大部分又处在传统产业或非知识密集型产业。

2018年6月21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强筋壮骨、强核补芯,推动科技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对中山而言,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主动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链中,这是未来中山企业和产业最大的出路。通过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山可借区位和产业优势与其他城市实现错位发展,由此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新一轮发展。伍杰

新闻推荐

中山市总工会启动2019年职工公益课堂项目 基层工会“点菜” 讲师上门“送餐”

本报讯(记者周振捷通讯员罗俊斌)为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中山市百万职工大培训,市总工会于日前启动2019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