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马扬鞭 奋力建设成为大湾区重要一极 中山改革开放再出发,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城市,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中山日报 2019-03-28 04:35

3月的翠亨新区马鞍岛上,一处工业园区正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规划面积625.6公顷,长5.4公里的翠亨国家湿地公园雏形已现。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中科奥辉科技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黄韶辉博士在跟外宾介绍他们的高端科研设备。本报记者 隋胜伟 摄3月底的中山马鞍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各种工程机械正在重塑马鞍岛的未来。

相隔伶仃洋,与马鞍岛相对应的,正是有着“特区中的特区”之称,被视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的深圳前海自贸区。马鞍岛开始演绎一个滩涂变身千亿能级“试验田”的传奇。与马鞍岛相邻的,还有横琴、南沙两大自贸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了书写传奇的更大的空间,也激发出一座城市改革创新的热情。

正如马鞍岛上如火如荼施工的景象,如今,中山全力推进大湾区建设,加快城市向东发展,努力将东部沿海片区打造成为未来中山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战略支撑点,将马鞍岛打造成为新时代代表中山参与大湾区分工和建设的战略平台。

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山与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空间距离将被大幅拉近。融入现代城市理念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化视野的规划设计,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的建设打下基础。

这里,已然成为筑梦的热土。早一批的筑梦者已把握住机遇,在马鞍岛上创新创业,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中,中山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画卷,将从这里展开。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加快建设,中山正成为有梦想的创业者、创新者、投资者的理想向往之地。

本报记者 隋胜伟

城市向东 筑梦者向往之地

“现在地方大了,还有生产研发车间。”3月19日,广东中科奥辉科技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黄韶辉带记者参观新公司时胸有成竹地说,目前,中科奥辉已完成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试剂的GMP生产设施建设。

2017年,黄韶辉带着国际领先的技术在马鞍岛上创业,迅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由于技术领先,他们的产品在与知名国际巨头公司竞争中,仍具有一定优势。

公司自主研发出全球市场上唯一一款桌面式荧光相关光谱单分子分析仪CorTectorTM SX100。去年,一台设备卖到了美国顶尖的科研机构——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该产品去年列入中科院首批国产仪器目录,获评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黄韶辉举例说,他们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就好比小学生跟大学生、研究生一起竞争。企业能够快速成长,并在行业中迅速站稳脚跟,得益于中山营造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在国外生活30多年的黄韶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大的后劲,马鞍岛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是吸引他回来创业的关键因素。

从黄韶辉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公司所在的中瑞(欧)工业园健康医药示范区,配备了篮球场和网球场,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园区的条例。园区四周,仍是大片的工地。尽管岛上的基础设施还在不断完善,但黄韶辉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提前把握机会,才能赢得先机。无论从生态宜居环境还是创新氛围,未来的马鞍岛更加值得期待——集聚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和项目,必将达到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一批人才与黄韶辉一样,带来一个个项目在岛上落地,成就梦想。

根据翠亨新区的统计,目前,市级产业平台(翠亨新区园)吸引了众多优质项目慕名前来,以深圳项目居多。近年来,翠亨新区打造了中瑞(欧)工业园、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翠亨分园、哈工大无人装备产业园、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目前,正在推进建设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山)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海雅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截至去年11月底,共有入园企业135家,其中已投产65家,在建37家,拟动工33家,计划投资总额超千亿元。

培育新动能 新兴产业集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多年来,中山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

2016年,从美国归来的昂欣科技桑钧晟博士在翠亨新区马鞍岛创业。在过去3年里,昂欣科技充分利用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的积累,进入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今年3月20日,桑钧晟告诉记者,昂欣科技和中山大学王凯教授一起开展了新型TFT(薄膜晶体管)传感器件的研发,为目前主要依赖进口的高端放射性医疗器械设备带来革命性创新,技术领先于国际巨头企业的产品,目前和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传感技术领域唯一国家级平台)达成合作意向。预期第一块平板探测器产品将在今年年中完成。

今年3月,火炬开发区健康基地的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称康方生物)宣布,其旗下子公司康方药业有限公司的抗PD-1/CTLA-4双特异抗体新药AK104 在中国启动Ib/II期临床试验,首批第一队列患者已经在北京肿瘤医院顺利入组和给药。这项试验,主要在于评估AK104联合标准化疗一线治疗针对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或转移性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为新一代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AK104的最新进展显然意义重大:这是康方生物利用康方独特的Tetrabody双抗平台、自主研发的首款双抗产品,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PD-1/CTLA-4双特异抗体。

新兴产业的集聚,带来了企业间的合作发展。广东中科奥辉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已经达成相关业务合作。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产业的集聚,这种产业集群化效应正在释放更多的能量,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目前,香港大学与广东药科大学合作的创新平台正式落户中山。中山正积极推进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的建设,争取更多政策落地中山先行先试。

当前,中山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发展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相关科研机构、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增强新兴产业的科技话语权,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

国际化视野 城市发展升级

今年的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力争把马鞍岛打造成为新时代代表中山参与大湾区分工和建设的战略平台。

进入马鞍岛,随处可见围蔽施工的工地,融入了现代化城市理念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地下综合管廊、环岛路、通江达海的滨水生态景观绿廊正在加快建设。2018年,中山高标准开展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吸引了全球知名专家参与,目前已进入最后成果整合阶段。此外,位于横门水道的咸淡水交汇处,规划面积625.6公顷,长5.4公里的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已完成约80%,预计下半年能够全部完成。

位于马鞍岛上的新客运码头工程,港池雏形初现,预计今年年底完工。新码头建成后,目前所有航线的航程将比现在缩短20公里,可节约时间约20分钟。加上比邻周边五大国际机场,中山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步伐正在加快。

今年,中山市还提出,积极推动环湾布局向东发展,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加强中心城区与东部沿海片区互联互通。在大湾区时代,地处大湾区腹地的中山,城市发展也将随之升级。

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毗邻港澳广深,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5大机场和4大深水港,3年投入1400亿元,打响大交通建设攻坚战。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战略性跨江通道的加快建设,随着广中珠澳高铁、中南虎城际等提上日程,加上“四纵五横”的高速路网格局逐步成型,在城建、科技、产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与港澳合作方面,中山与港澳文化同源、人缘相亲、优势互补,多年来在投资贸易、文化教育、旅游、民间社团等许多领域,积累了不少资源,对于参与粤港澳高水平合作,推进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目前,中山正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国际合作创新区,推动经贸、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山将继续扩大改革开放,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落实好省委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要求,正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访谈

补齐交通和人才短板

深度融入湾区创新圈

——访中山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中山带来哪些重要的机遇和影响?

●梁仕伦: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中山带来重大利好。中山可以把握机遇,补齐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快速突破的重大短板。一个短板是交通基础设施。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要的过江通道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为中山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创造了条件。另一个短板是人才。中山在高等教育方面有明显短板,人才培养乏力,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补齐短板。可以把握契机,加快推进两所大学(香山大学、中山科技大学)建设,更好地参与国际科创中心的创建。

◎记者:通过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中山将迎来哪些变化?

●梁仕伦:最大的变化,是创新。中山,尤其是马鞍岛,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的创新带相邻,南接澳门,北接广州,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通车,未来创新带将向外辐射,逐渐形成创新环,中山未来将成为创新环的一部分,这是中山的区位优势决定的。

◎记者:今年中山《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马鞍岛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在大湾区背景下,怎样看待马鞍岛未来的发展?

●梁仕伦:马鞍岛地处深中通道的西侧,正对着深圳东岸的前海,正在规划设计中山翠亨科学城,面积是前海的两倍多。前海是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山与澳门合作有良好基础,马鞍岛可以通过加快推进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与葡语系国家的合作。

◎记者:在推进马鞍岛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建议?

●梁仕伦: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建成,《纲要》部署的第一阶段时间节点为2022年。两个节点,尤其是2022年的时间节点,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关口。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马鞍岛将迎来发展的爆发期。中山要把握机遇,加快建设,承接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马鞍岛的建设、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建设高水平大学等等,是中山落实在大湾区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具前瞻眼光,不为一时一事所动,不为短期增长所困。从更大的格局去谋划发展,努力将中山真正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记者: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对中山城市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主城区的发展,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梁仕伦:主城区的交通通畅问题,要放在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思考、谋划。需要打破城市发展的传统理念,树立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理念。同时,要在高水平规划的前提之下,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城市更新。大到城市整体氛围,小到一街一景,要打造精品,建设精品城市。深入挖掘主城区、老城区的地方文化积淀,丰富孙中山文化资源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增强孙中山文化资源的可感知性。尤其要注重中山传统的孙文西路步行街区的改造提升,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休闲活动空间。

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城市

今年中山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抓住历史性机遇,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谋划好关系中山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城市。

积极推动环湾布局向东发展。顺应湾区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推动中山环湾布局,加快城市发展重心向东延伸。坚持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从市级层面通盘考虑东部沿海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加强中心城区与东部沿海片区互联互通,打通向东的交通联系,谋划推进博爱路、中山路、康华路向火炬区、翠亨新区腹地延伸,谋划孙文东路快速化改造。完善马鞍岛城市设计、片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力争把马鞍岛打造成为新时代代表中山参与大湾区分工和建设的战略平台。加快对接南沙、前海、横琴自贸片区,争取创建成为自贸区新片区。

以广深港澳高层次合作为基础打造国际合作创新区。落实与广州的战略合作,有序推进两市重大规划衔接、基础设施对接等各项工作。加强与深圳对接,在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领域,谋划推进一批重点合作事项。加快推进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大力引进港澳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广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在中山转化应用。强化与港澳科技创新创业交流,在翠亨新区谋划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港澳青年人才来中山市创新创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争取启动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的香山大学建设,积极筹备省市共建中山科技大学。积极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国际合作创新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在中山设立高端医疗机构,争创区域医疗中心。

新闻推荐

将公交车营造成 “流动的家” 记全国“最美公交驾驶员”邹光

邹光经常坐BRT快速公交B1线路的乘客,你也许会经常遇见这位粤T34202公交车的驾驶员邹光,“每天开着100多万的"巨无霸",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