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将沙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微改造试点 巧用“绣花功夫” 串起“文化明珠”

中山日报 2019-02-23 03:37

一座城市的存在与发展,靠的是历史文化的不断积淀和传承。中山作为著名侨乡,目前,孙文西、西山寺、从善坊、沙涌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三乡、南朗、南区等一批弥足珍贵的乡愁文化资源已得到有效保护。然而,中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活化利用尚缺少能产生文化、旅游综合效益的样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城市品质和能级,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市人大代表曾庆文、罗慧玲等提交了《关于将沙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微改造试点》的议案,建议通过“绣花功夫”撬动社会合力,为中山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保护性开发提供样本。

本报记者 张房耿

现状 满天“星星”独缺一轮“明月”

2018年7月9日,石岐区办事处委托招标代理公司,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中山市孙文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规划项目公开招标公告》。孙文西历史街区1995年由市政府重新规划改造,1998年9月竣工。2015年,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首批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年过后,这个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的国字号历史文化街区面临调整定位和重新改造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保护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山尚缺少成功的范本,满天星星独缺一轮明月。市人大代表、南区党工委副书记曾庆文介绍,南区拥有2000多栋华侨古宅,近年来,南区办事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活化区内侨房等历史文化资源,但同样缺少能够产生文化、旅游综合效益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活化利用项目。

如何把散落在侨乡大地的文化明珠串珠成链?两年来,南区归侨陈翼良在美洲、澳洲等地寻找家乡华侨后裔,陆续租下30余栋侨房,希望用十年时间把空置许久的侨房打造成充满人情味的侨房博物馆,通过谋划打造中山的“华侨新天地”和“良都新城”,为沙涌和周边村落描绘了一幅老街区、古村落活化利用蓝图。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山需要借助城市更新局成立的契机,借鉴永庆坊等项目成功经验,试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微改造样板工程。沙涌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良好的基础,通过试点微改造形成撬动效应,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保护性开发中找到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路子。”曾庆文说。

建议 微改造试点探索中山样本

在古村落保护中,南区曹边村以打造侨房修复“样板房”的方式,留住了华侨的“乡愁”,唤起了华侨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曹边村自筹资金修复,获得侨房10年使用权并用于公益,为侨房保育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大拆大建,应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曾庆文认为,沙涌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项目中,可以借鉴永庆坊项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改造模式,政府出让所持物业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吸引社会企业投资运营。

“古村落旅游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元素和打造文化符号。”市人大代表、良都社区党委第一书记罗慧玲建议,沙涌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应采取整体保留历史建筑与特色景观,植入新型创业模式,打造“创客小镇”。在微改造过程中,还应梳理历史建筑的房屋权属,更好解决历史建筑修缮问题,并将改造项目分类实施,不盲目全片保育。

传统村落中私人产权文物建筑存量大、分布广,而修缮资金严重短缺,这一瓶颈问题如何解决?罗慧玲建议,可以探索一条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群众自发参与的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子,为突破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有形文物建筑的修复,带动乡村经济修复、文化修复、人心修复,继而带动乡村振兴。

“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后,这个样本可以向全市推广,凝聚社会共识,提升社会关注度、支持度,撬动各方力量,吸纳民间资本和各种人才参与,产生政府投资乘数效应,形成中山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社会合力。”曾庆文说。

新闻推荐

中山市首批六名人大代表在“代表通道”接受媒体采访 加快中山轨道交通规划 更好融入湾区未来发展

人大代表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图/中山日报聚焦两会2月21日下午2时30分,中山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孙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