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以爱传承 咀嚼欢喜
何为年?
在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的眼中,天地信仰与祖先信仰是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如今的中山人,亦沿袭着在年初一拜神祭祖的礼仪。
在说与孩子们听的中国民间神话故事集里,“年”乃一头凶残的野兽,每到除夕便出来害人,后来百姓得仙人指点,得知它最怕红色、火光与炸响。据说,新春红色当道、燃放爆竹、守更待岁等习俗都是用来驱除年兽的办法,以换得阖家平安吉祥。
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在我看来,早在抢票回家的那一刻起,“年”的脚步声已在异乡人的耳边悄然响起。“今年回家过年吗?”是这个月来他们彼此最频繁的问候。他们无惧千里奔波,成为世界最大规模人口“迁徙”——“春运”中的一员,只为回去吃上一口老家人亲手做的饭菜。
与此同时,留守本地过年的人们,也是满怀期待倒数着春节的到来,忙碌着各种的辞旧迎新。不管身在何方,假期如何安排,新春佳节的餐桌旁总少不了美酒佳肴的家庭团聚。除了重头戏的年夜饭,我们与亲朋一起分享的食物还有各种贺年小吃,可以说,有了它们,方才“配齐”年味。
年味最重要的正是家的味道。哪怕不能回家,能在此时与你一起分享美食的也是“一家人”了。在中国汉字中,“家”的上半部分是遮风挡雨的屋檐,下半部分则是代表食物的猪。恰逢今年是猪年,就让我们从“舌尖上的中山”来探寻身边的春节文化吧。过去的四个星期,我们走访了鱼米之乡、山里人家、水岸居民,深入他们的生活,寻找最经典的味道,终于赶在除夕之前炮制出这份“中山年味手卷”。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份不完全记录,因为民间总藏着未知的惊喜。我们从寻找传统年味出发,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农业社会的消退固然让不少传统习俗走向式微,现代化进程何尝没有给生活带来新的创意和改进?我们的舌尖,仍然惦记着记忆深处妈妈的味道,却也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丰富体验。清贫的往昔,过年的食物往往饱含油水,以示对生活富足的向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味蕾早已“进化”,追求健康生活的人们很少会对咸香肥厚的食物大快朵颐,而是更期待精致化、多元化的品尝。这也促使年货食品的生产者不得不思考如何与时俱进、赢得新生代的青睐,以此传承年味。
年味浓郁,经久不息,有待每个人的参与。其实,那些对天地恩赐的感谢、对祖辈先人的怀念、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仍藏在每一口自制贺年食品中。手工制作的过程更是为它们增添了发自内心的温度,那是过年的欢喜。
请你收下这份心意,哪怕它是多么不起眼的小吃。世间万物,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新闻推荐
坚守柴火蒸糕祖训 满足顾客个性需求 隆都年糕:粘粘糕 年年高
作为第三代掌门人,梁建林说,他十六岁跟随外公学做礼饼时,外公训导: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凡事要亲力亲为,不能偷工减料;特别是选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