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柴火蒸糕祖训 满足顾客个性需求 隆都年糕:粘粘糕 年年高
在中山市沙溪镇政府附近的一条小巷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铺叫“南记饼家”。平日这里承接礼饼、月饼、糕点制作,到了年底,工作的重头戏就是——蒸制年糕。这个时候,店家一屋老小会齐齐上阵。虽然工作量大,但为保证质量,他们还是保持家庭作业,小规模生产。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从早上8点
蒸到晚上8点
还未走进南记饼家,属于年糕的香甜味道就扑鼻而来。“80后”老板梁建林正和店员忙着和面装篮。“平时这里都是关着门的,只有过年我才把它打开专门做年糕,订单太多,原来的店铺摆不开场。”离年三十还有两周,南记就已接单做春节年糕,一直到年三十收炉,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8点,一天至少要蒸 100 笼年糕。“去年我们做了1500个,今年也不会少于这个数”。走进作坊,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几十个整齐排列在桌面上等待入蒸笼的年糕。过来帮忙的店员阿姨正在将芭蕉叶剪成适当的大小,沿着竹篮的篮壁将芭蕉叶铺上去,并用竹签固定住相邻的两块芭蕉叶。梁建林特别介绍,蒸制年糕的过程也有讲究。首先要在蒸笼缝隙间缠上布条,以防漏气。此外,一定要用明火。
梁建林的年糕之所以远近闻名,不单单在经验、技巧上的优势,更在于那扎实的馅料。每笼年糕里都有4个橙黄油亮的咸鸡蛋黄、8块用白砂糖腌制了三、两天的五花肉。将装好的年糕搬入蒸笼,经过长达10多个小时的明火蒸制,年糕就可出笼了。期间,咸蛋黄和五花肉的油脂向外层层浸入年糕,而蕉叶的鲜香也渗入内里,将猪油的香味、红糖的甘甜、糯米的黏柔融为一体。
特别定制玩出年糕新花样
在梁建林小时候,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蒸制年糕。而在所有的年货中,做年糕是最耗时也是最欢乐的,因为一次要做上百个年糕,常常要熬上整夜不能睡觉,小孩们都很兴奋,推推搡搡,打打闹闹,那还是半机器、半手工的年代,做年糕的棚子是临时搭建的,常常选在祠堂的大空地上,地上一排排摆放着已经做好的年糕,蒸笼里还会放入些鸡蛋,因为蒸鸡蛋混入蕉叶香特别好吃。而孩子们就等着年糕出炉时抢鸡蛋吃。而这上百个年糕,除了春节拜祭祖先,还可以馈赠亲友。
与传统的年糕不同,新时代年糕亦有新花样。在作坊里的一面墙上,贴满订单,上面记录了不同客人的特别要求。“如今做年糕的材料丰富了很多,人们都会适当加料 。”阿林告诉记者,有很多客人要求在一个三斤的年糕里加入三十个鸡蛋、两斤五花肉。“现在年糕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和吃法,我们都会尽量迎合客人的要求。”
在许多糕点店里,年糕也融入了设计元素,有了各种模样,鱼形、猪形,丰俭由人。
无惧繁琐坚持传统柴火蒸
由于年糕制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随着时代变迁,家庭制作年糕的手艺渐渐流失,南记饼家就应运而生,而且一做就是三代人。梁建林介绍,他的手艺承袭于他的外公——南记饼家的创始人。“外公十几岁就出来做饼,从十几岁一直做到八十几岁。每年年底,家里制作年糕的时候,就由外公负责搓粉和放调料,妈妈在旁边帮手。从小到大耳濡目染,自然传承了家族的手艺。”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年糕里的肉和蛋也不再稀罕。而对于大多数城市人来说,柴火蒸年糕则变得罕见,大多数店铺改用蒸汽炉等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但做年糕十多年,“南记饼家”一直坚持用自家研制的火炉添柴火蒸糕。这使他们的年糕带有一种独特的木香。
但柴火蒸糕费时费力,每隔一个小时就要续水;每隔十五分钟要添加木柴,保证火力。虽然机器蒸煮年糕经五、六个小时就可以出炉,节约了很多时间,但因为无法控制武火和文火,年糕往往口感不够绵韧,糕面也发不起来。而用木柴蒸年糕,可以掌控火力,年糕发得很高。最重要的是,吃起来会越嚼越有味儿,齿颊留香。
年初二方可“开牙”吃年糕
除了保持传统的手艺,开吃年糕也有讲究。年糕蒸熟之后,不可以立即吃。必须到大年初二“开牙日”才“开糕”。所谓开糕,要两个男人用一条大铁线,在糕面上划一条小槽,用铁线沿着小槽绕一个圈,一人拉一头,将年糕一分为二拽锯开。开糕之后,敬完天地祖先,家人方可分食。年糕可以存放很久,从大年初二开糕之后,可吃到农历二月,甚至清明节。梁建林说,母亲那一代人下田干活时,常切一块年糕放在裤兜里,下午饿了,就用来充饥。而小孩子放学回家,也会刨一块年糕解馋。现在,家庭结构改变,农民进厂打工,加之平时大鱼大肉。吃年糕已是“闲闲地”的事儿,所以年糕改成袖珍版,省了很多工夫。
20年的传统坚守,为南记饼屋积聚了一大批粉丝,一些外来务工的新中山人,也被中山的春节习俗同化,前来订制广东年糕过节。“有很多客户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北京,他们都会买上七八个年糕送给亲朋好友。”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31日,在广澳高速中山城区收费站广场上演一场接力救援,收费站工作人员和交警执勤人员将一名突发心脏病司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