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知名作家到中山采风 感受改革开放活力促进多地文学对话
据了解,此次文学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多民族作家深入生活,切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成就,激发创作灵感。同时,借此机会展示宣传中山市社会发展风貌和多民族共建成果。据悉,全国多民族作家走进中山文学实践活动结束后,参与活动的多民族作家将陆续创作中山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于《民族文学》等刊物上发表。
文/本报记者 黄廉捷 见习生 李鑫
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风采
感受改革开放活力 开阔民族文学视野
11月3日上午,“2018《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暨多民族作家走进中山文学实践活动·中山湖北恩施商会第三届民族文化节”开幕式在市政协举行,与会作家相继发言。
何建明在致辞中指出,加深少数民族作家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课,中山市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家乡,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能真切感受这块土地,了解中国革命先驱者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感受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生机勃勃的活力,以更宏阔的历史视野和真实的生活感受进行文学创作,让我们的创作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石一宁表示,中山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桥头堡,4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改革开放成果。此次选择在中山举办这项活动就是为了让哈萨克族的作家翻译家和全国的多民族作家们能有机会来到广东,来到中山,感受祖国南方美丽富庶的风貌,加深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变的认识。他认为,新时代的民族文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倾吐个人情感,而是要表现时代精神,弘扬民族美德,传递正能量,希望多民族作家能心怀真诚写出有深度、有厚度的好作品,给生活带来阳光和希望。
丘树宏介绍说,作为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山又是一个全民创业、经济发达,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城市,是一个有人情味、烟火味、文化味的“三味城市”,希望大家能通过此次采风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山,创作出更多反映中山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
讲座
何建明:文学创作需与时代同呼吸
11月3日上午,何建明开讲主题为《文学与当代社会》的文学讲座。讲座中,何建明结合多年的创作经验,为作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开出良方”,不少作家听后都表示大有收获。
何建民在讲座中提出,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当代作家应着眼于此,与时俱进,创作出反映时代变化的好作品。何建明指出,现阶段,部分当代作家的写作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要么就是创作题材时代太久远,与时代严重脱节;要么就是创作时没有贴近当代的社会生活,写出来的作品情感淡薄,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何建明说,中山作家郑万里、陈恒才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以中山古镇为题材,创作出报告文学作品——《中国灯都——一个惊艳世界的CHINA故事》,讲述古镇三十年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镇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灯饰生产和销售基地,并凭借该作品在首届“灯都古镇杯·中国作家报告文学奖”评选中荣获年度最佳作品。因此,作家创作时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代同呼吸。
讨论
民族商会与民族文学的互生与发展
11月3日下午,《民族文学》所邀领导、专家和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等在市政协参加了中山恩施商会第三届民族文化节活动,并就《民族商会与民族文学的互生与发展》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座谈期间,鲁云全发表主题为《民族商会与民族文学的互生与发展》的演讲。鲁云全称,中山湖北恩施商会作为少数民族商会,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种天生的认同感,出于这种认同感,商会承办了此次文学活动,并为本次活动提供经济支持。
叶梅在发言中谈道,中山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自己是在恩施土生土长的清江女儿,也知道恩施有很多姑娘和汉子们来到中山打拼,用汗水参与、见证了中山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这让她引以为豪,也是选择中山举办这次文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缘由。她认为,探讨民族文学和民族商会的关系,能引发我们思考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在与社会生活的深入接触、融合中,作家们能意识到文学作品不应只是一声叹息,而是要有责任感、有影响力,能塑造人的品格。
随后,与会作家翻译家与当地企业家座谈,共同探讨“民族商会与民族文学的互生与发展”。陈亚军在介绍本次活动举办始末时表示,中山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极大力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体现出了改革前沿城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促进了沿海与内地作家的交流。她认为商业和文化融合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优秀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必须对历史、经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样,优秀的作家也必须对自己时代的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思考,她相信少数民族文学将能给中山带来独特文化资源,促进彼此的合作与发展。
鲁云全谈道,中山市湖北恩施商会作为少数民族商会,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种天生的认同感,而任何文化必须要有经济作为基础,强大的经济支持才能实现创作自由,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他认为,企业家支持文化事业必须秉持“经济归经济,文化归文化”的理念,对文化的支持不能附带任何条件。在他看来,商会作为民间组织,比较灵活和自由,能够对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更加灵活的空间,而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反哺经济,促进了商会的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参加活动的作家翻译家表示,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能把培训、研讨、参观的收获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和思路,写出让自己和读者更满意的作品。
声音
民族作家谈中山印象:
一座祥和温暖厚重的城市
在五天时间里,中山给少数民族作家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少数民族作家和翻译家。
●叶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
来过中山多次的叶梅对中山这座城市特别喜欢。“中山这座城市,从我第一次来时就感觉到了它的祥和。虽然这座城市不大,但它很温暖。因为有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拼搏,为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所以这个城市也很厚重, 可它又不会很喧嚣,显得特别祥和。”
参观了灯饰、沉香、红木家具等等特色产业后,叶梅感到这片土地有着蓬勃和旺盛的创造力。
她称,这次中山之行很有意义,因为有些少数民族作家从没到过广东,不了解沿海开放地区的文化。这里的多民族人民如何生活?怎么创业?这次到访肯定会让他们大开眼界,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包容。
●巴哈提·木哈买提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伊犁州文联主席):
巴哈提·木哈买提汗是第一次来中山,中山人的热情好客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十分感谢中山各单位为我们打造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令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能够有机会亲身到沿海城市体验。中山浓厚的文化氛围,给我们的创作带来很多启发。”
包乌尔江(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哈萨克语文室主任):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哈萨克语文室主任包乌尔江是一名哈萨克族翻译家,此番也是第一次来中山。 这次来中山登罗三妹山途中的所见所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不走回头路"是邓小平在登罗三妹山时提出来的,今次通过我的切身体验,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它教会了我怎么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前进,今后,我将会把这种精神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郭雪波(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原编审、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郭雪波称,中山这座城市在自己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因为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此行让他感受到中山企业不断壮大,把企业文化向前推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这次我去了孙文公园、岐江公园、步行街、古镇、大涌红博城等地,发现中山人很有智慧,能够把企业做到极致 。“他称接下来要创作与中山有关的散文,并希望把中山红木等产业做成影视作品推介出去。
●巴哈尔古丽·吾甫尔(新疆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作家、诗人):
“中山这边的天气十分温暖,生活节奏也十分舒缓。”这是巴哈尔古丽·吾甫尔对中山的第一印象。谈及创作,巴哈尔古丽说在这几天的时间里,自己有了一个初步的创作构思,但具体写什么内容,怎么写,还要回去好好筹备。除去作家、诗人的身份,她还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这几天,她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打算回去和学生们好好分享。
新闻推荐
一、项目编号:181000E0JY08。二、转让标的:公共汽车车体广告经营权(标的转让底价、竞标保证金、使用年限详见网站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