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上墙的文明标语 城区陶瓷宣传画见证中山城市垃圾处理30余年变化历史
文/本报记者李丹丹图/本报记者文波
老城区盖起垃圾屋
清运实施“六字”方针
萧嘉回忆,1986年中山开始进行垃圾清运改革,当年经过改革开放近10年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已经有所提升,垃圾量开始增加。那时因为内街没有垃圾收集点,居民们只有每天提着一桶桶裸露的垃圾,穿街过巷,拿到大路口,倒入大铁桶内。然后,环卫工人又用机械把大桶的垃圾提到半空倒入大车内,运到填埋场。这大垃圾桶,本来是一定距离放一个的,但谁都不愿自己商铺面前有个垃圾桶,便偷偷把垃圾桶往前移,直到把垃圾桶移到没有店铺的街头巷口。而清运垃圾的时间又与人们上班高峰时间重叠。夏天的时候,垃圾裸露在外简直是烟尘滚滚,臭气熏天,人们只有掩鼻而过。
当年城区垃圾清运制度改革可以归纳为六字方针:定点、定时、袋装。
定点:就是对家居垃圾定点收集,定点处理;定时:就是居民垃圾定时倒,环卫工人定时运,清洁工人定时扫地,而环卫工人清洁街道及马路的工作时间则为清晨7时前结束。彻底改变城市垃圾全天候扰民的局面;袋装:就是家居垃圾从裸露改为袋装,减少垃圾臭味扰民。
为了配合城区垃圾清运改革,宣传城市美化、卫生绿化,中山当时征集了一批文明警句,“乱丢垃圾,有失人格”“大家爱干净,中山更加靓”等,现在老城区一些旧屋墙上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老城区也建起了300余座垃圾屋,城区卫生面貌变化显现,路口的大垃圾桶消失了。
实施垃圾减量化
推行垃圾分类工作
12月5日,在西区御景湾小区,业主王先生来到小区垃圾袋自动发放机前,取了两袋垃圾袋,“现在小区正在试点垃圾分类工作,每个月可以免费领取两袋垃圾袋,在家里也做到干湿垃圾分类投放,我们家非常支持这项工作”。
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目前中山三大组团垃圾处理基地日处理能力是3000吨左右,而2014年年底,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经达到4986吨/天,一方面,中山正在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其中中心和北部垃圾组团垃圾处理基地正在扩容,合计扩容约2000吨/天,而南部组团也计划进行扩容,预计扩容1500吨/天;另一方面中山从去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垃圾减量化,要求2018年年底前,各镇区配套建设相应垃圾分类设施,基本建立起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2019年底,城市生活垃圾将得到有效分类,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公众基本接受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典型模式。
针对垃圾激增现象和垃圾分类工作,萧嘉表示:“垃圾增加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除了人口增多产生的垃圾量增大外,以往人们生活方式较为简单,很多东西用到破仍修修补补继续使用,如果过去一套家具可能要用一辈子,现在在街边一些位置都能见到丢弃的沙发、床垫等,更别说衣服等日常用品了,而且产品的过度包装,快递、外卖等生活方式成为日常也产生大量的垃圾,生活方式简单点产生的垃圾就会减少,也希望市民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让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实现垃圾减量化,让中山城市环境更整洁。”
新闻推荐
石岐自厚堂。沙溪厚山。石岐厚兴直街。厚道、厚意、厚德载物与丰厚、仁厚、积厚流芳,实乃待人处世的一种追求。中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