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精品社区 中山在行动

南方都市报 2018-11-16 06:32

为加强社区建设,今年两会期间,中山市政协委员聂洪文等20人联名提出“关于提升我市社区管理,建设宜居精品社区的建议”,市政府将该提案交由市民政局主办,政法委、司法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规划局、财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局以及城建集团会办。

该提案指出了当前中山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如何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拓展社区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提案各主、会办单位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吸纳该提案的建议,集思广益,不断提高社区精细化管理和优质化服务水平,提案办理取得良好成效。

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提案建议中山提升社区硬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中山建成24个镇级、28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机构人员专业化、场所标识规范化、流程内容标准化、服务手段信息化。至2017年底,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7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41个。全市277个村(社区)建成222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83家,服务内容涵盖上门家政、送餐助餐、康复护理、日间照料、文体娱乐等方面。

此外,市住建局制定《中山市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方案》,规定要“优化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重视老旧社区、城中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交通、教育、医疗、文体、养老服务等设施,为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提供基础保障。”要“从方便居民居住和生活出发,设置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等设施,并与住宅同步竣工,交付使用。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共享,鼓励空间复合利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相对集中,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1+1+N”社区信息化

近日,家住南区城南社区的李伯接到社区电话,提醒将满80岁高龄的他可以亲自或委托亲属到社区办理申请高龄津贴。“社区主动提醒我们可以过来办理申请,让我们感觉非常暖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运用令社区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服务居民,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

中山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打造“1+1+N”社区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实现一库一平台多终端N服务。一库指建设社区人口数据库,数据覆盖残疾人、优抚对象、高龄老人等基础信息;一平台指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成社区窗口服务、人口管理、民政事务、组织机构管理、办公管理、电子监察和数据分析等多个系统;整合社区服务和管理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完善更全面的社区服务。目前,该平台在南区全部4个社区以及沙溪镇的云汉村、圣狮村、龙瑞和南头镇的南城社区、将军社区完成建设并上线运行。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矛盾化解

提案建议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矛盾调处化解机制,让法官、检察官、警察和律师(法律工作者)进社区(村)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加强社工和社会组织建设。市公安局在全市各村(社区)设置警务室277间,配有社区和驻村民警420名,部分警务室还将巡防队员、治安协管员和治保会成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充实到警务区。277个村居律师法律顾问全覆盖,社区驻点律师定时、定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举办法制讲座,参与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每月定期到社区法律服务室“坐诊”,对社区内重点居民还“上门服务”,调解或帮助居民申请法律援助。

全市有法人登记社会组织2300多家,备案登记社区社会组织1300多家。持证社工4244人,发展博爱行动义工7159人。推进社工服务项目50多个,有民办社工机构60多家,吸纳500多名社工就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助老扶残、青少年、边缘人群帮教、流动儿童关爱等精细化服务,有效回应群众诉求,推动社区融合。

文:侯玉晓

制版:朱林章玲刘艳兰林华

关注

《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出台

政协提案是政协委员经过认真调研,广泛收集民意后形成的“心血结晶”。中山着力加强提案成果转化力度,力争把科学合理、反映民意的好提案转化成政策文件。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上级有关社区治理的文件要求,同时,积极采纳政协提案的建议,中共中山市委办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社区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并就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强化城乡社区治理基础建设、强化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新闻推荐

机动车驾驶证作废通告 (2018年第11期)

机动车驾驶证作废公告名单(共65人)机动车驾驶证作废公告名单(共65人)机动车驾驶证作废公告名单(共65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