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学会珍惜与感恩 怀集诗洞牵手华附南实十六年“学农”志愿服务

西江日报 2020-11-12 19:53

城里的学生第一次拿起镰刀,体验割水稻。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徐奇仙

风吹稻香金满地,溪映霞光霓漫天。11月2日至6日,位于怀集县诗洞镇的多处稻田里,来自华附南海实验高中的1300多名高二年级学生手持镰刀,体验第一次割水稻。这是该校与诗洞镇联合开展“学农”志愿活动的第16个年头,他们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中学会珍惜与感恩。

对于参与志愿活动的高中生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并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学生们活生生的切身体验。16年来,在诗洞镇的协调支持下,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参加农业劳动,去亲近那山、那水、那人、那田。

从书山题海到田间地头 收获新知识

“学农”活动中,在诗洞镇的诗洞村、凤艳村、健营村、六龙村的田埂上、菜地里、村道旁,穿着蓝色校服劳作的学生随处可见。

“5天时间里,我做过的农活有割稻谷、收花生、挖番薯、掰玉米。跟着当地阿姨,学会了不少劳动技能,比如割水稻要‘先下刀再下手’,用镰刀把麦子捋到手中,劳作效率会更高。”高二学生陈秋妤表示自己的农活技能已经小有进步。

另一边,高二(13)班学生林恩希第一次走上讲台当助教。“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当我走进凤艳小学,小朋友们都对我很好奇。”林恩希表示,小朋友们对待新知识是热情的,看得出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这次“学农”活动让她得到了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这是一个没有课本、没有讲台、没有黑板的课堂。虽然告别了正襟端坐、远离了语数英,但下田割禾等劳作,都与学习和研究相关。五天时间里,孩子们从书山题海到广阔的田间地头,让“学农”的亲身实践和“研学”的钻研思考在“做一回农家少年”中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活动期间,除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农村人文、自然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参与社区服务、开展“田间课堂”,在实践中健全人格,实现自我提升。

“我这次课题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高二(24)班学生张向一滔滔不绝介绍他的课题研究,在五天时间里,他走进革命烈士纪念碑、了解英雄人物,聆听民俗文化知识,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希望可以深入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从担心到欣慰 家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第一次离开家,做饭、洗碗、洗衣,原以为会做不到,会打电话,会需要我,结果发现一切都是自扰。不舍之余更多是欣慰,成长,在不经意间已至。”有家长这样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感慨。“以前讲了好多次都听不进去的道理,这次他们反而有感而发了。”带队老师半是欣慰半是无奈。

从“担心”到“欣慰”,各班的家长群这几天分外热闹,不少家长一天几次发微信朋友圈,还有家长甚至让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多分配些任务,让孩子在这宝贵的体验中“磨炼”人生。

11月5日,华附南海实验高中高二年级家委会组织家长代表从佛山而来,除了探望孩子外,还探望当地的贫困农户、为当地学校捐献物资等,家长的慰问活动与学生的社区服务交融在一起。“这次我们为诗洞中小学等4间学校捐赠了一批学习用品和体育运动器材。”家长梁小姐表示,身体力行传递正能量,教育孩子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华附南海实验高中校长梁建伟表示,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要义。如今,学校“学农”活动逐渐成为该校一张响亮的教育名片,并被赋予新的内涵。通过参与“学农”活动,希望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在其中得到全面提升。

1.5万人次参与“学农”

城乡交流情谊深

“学校特意把‘学农’驻点选择离镇上较远的村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农村,更深入民众,学有所得、学有所思,而不是走过场。“诗洞镇委副书记龙华智表示,“这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学农’活动,近1400名学生安排在4条行政村的农户中,镇、村干部也参与到‘学农’的管理协调工作中来。”

诗洞镇镇长于友江告诉记者,为做好每年的“学农”志愿活动,诗洞镇16年来都要提前两个多月去筹备,提前规划好开展活动的村庄、争取农户的理解和支持、考察农户住宿环境,工作安排要细致化,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学生提供第二个“家”。

“多年‘学农’活动也改变了镇的精神面貌,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龙华智坦言,农户在与城市的孩子交流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更加渴望自己的孩子去求学、去改变命运,城镇的求学氛围越来越浓。

16年的“学农”之路,16年的志愿服务,让华附南海实验高中学子的诗洞“学农”路继续走远走好。同时,也让诗洞镇的政府志愿服务开出“幸福之花”。

新闻推荐

怀集蓝钟镇举办农产品展销活动

西江日报讯(记者刘浩辉通讯员谭扬汉韦贤志)10月18日,怀集县农村电商文化交流会暨联展活动在怀集蓝钟镇举办。活动以“扶农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