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胸有成“竹” 几番考察和思考,中山扶贫队帮广宁洲仔社区建起竹笋加工厂,并谋划进一步拓宽竹产业, 以巩固脱贫成果
本报记者 陈慧
■引种外来麻竹办起竹笋加工企业
去年8月本报记者去采访时,市人大办驻洲仔社区第一书记杜求卿就透露,正在谋划着将合作社转型升级,与镇政府合作,引进农副产品公司,建设麻竹笋加工厂,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这个看似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加工厂,其实是扶贫队扎根洲仔几年间,不断调整才得以孵化出来的项目。
被喻为中国竹子之乡的广宁,处处是竹林,洲仔社区的24500亩山林也多是竹林。竹笋加工是许多竹子产地的招牌农副产品,但在洲仔这里却行不通。“这些都是普通竹子,竹笋纤维多不好吃,当地人自己都很少吃。绝大部分竹子只能作为建筑搭棚材料,运输麻烦且效益低。”杜求卿说。经考察外地的竹笋加工厂和多番比较后,中山扶贫队渐渐锁定了“麻竹”。麻竹易种植,而且竹笋个头大、纤维少,口感好。
记者采访当天跟着农户上山砍竹笋。上山前以为要低着头在山林间仔细寻找,上山后才发现大的麻竹笋能有一米多高,一眼就能看到。这竹笋砍下来有近十斤,剥去笋壳后余下也有四五斤,果然是丰产肉多的好品种。
扶贫队开始推广麻竹种植之初,农户们还是有些犹豫。这麻竹能种成功吗?砍了竹笋去哪儿卖?没种植能力的贫困户如何从中受益?这些都是扶贫队要通盘考虑的,种植麻竹只是迈开了第一步。近几年,扶贫队力邀种植户在洲仔种植麻竹,建起种植基地。在丰产期,亩产笋可4000—5000公斤,每亩经济效益达到4000—5000元。目前中山扶贫队已带动洲仔包括20户贫困户在内的500多户发展种植,年产值预计达到1200万元以上。麻竹笋种植加工业也被当地政府纳入了产业扶贫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蓝图。镇党委政府帮助种植大户成立起创丰竹笋专业合作社,提供闲置旧厂房用作办公和收购竹笋场地,并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由洲仔社区负责协调,合作社负责收购、加工和出售,每年将10% 收益用于支持社区扶贫项目推进。随着种植、收购的链条完善,合作社简单加工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建设竹笋加工厂终于水到渠成。
■产业缝里寻找新商机
竹笋加工厂虽然是由本地商人投资兴建,但中山扶贫队在工厂筹建过程中,也不断关注并帮助。采访当天,第一书记杜求卿带着我们走进工厂,几名员工正在忙碌着为机器做最后的调试,一箱箱已经生产出来的竹笋食品已堆在门口,等待出货。工厂的一名负责人见到杜求卿,赶紧从纸箱里拿出一包产品,跟他讨论起包装设计问题。“我们这属于扶贫农产品,可当初设计包装时没考虑打上标识,你看怎样增加好?”几年的相处,已让洲仔的干部、农户将中山扶贫队当成了自己的重要智囊,拿不定主意时就会来找他们。
麻竹种植丰产了、竹笋加工厂建好了,贫困户们去年底也都已脱贫了,中山扶贫队对竹子打的主意却没停下来,仍在想办法“敲打”。杜求卿说,扶贫干部什么都要学一点、懂一点。“从农业到工业到销售,整个产业链都要想。就算以后扶贫队撤了,产业留下了,摘掉的贫困帽子才不会再戴上。”他们一边为竹笋加工厂联系销售,一边开始谋划竹笋销售的电商基地。中山扶贫队正在物色合适的贫困户,送他们参加县里的培训,今后发展“农产品消费+网络带货”。此外,原来那漫山遍野的普通竹子也不能放过。今年中山扶贫队又与洲仔的村民商量着,将一个废弃已久的纸厂旧址利用起来,建一个竹制品加工厂,将洲仔最普通的竹子加工成竹签。
对于扶贫队的建议,洲仔社区党支部书记兼洲仔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陈肇华十分赞同,认为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因环保原因,纸厂已废弃很久,地块一直空置着。竹制品厂可以充分用好本地资源。现在烧烤那么火,牛羊肉串等都要用竹签,我们对这个项目有信心。” 建竹签厂,不是拍脑袋的想法,杜求卿拿出了一份有着市场调查的可行性报告。他们研究了许多竹产品加工行业,作为食品的竹笋加工只是竹产业中的其中一部分。经过市场调查,他们发现餐饮行业里的烧烤、串串等需要大量的竹签,这是一个很大的商机。“竹签生产较简单,贫困户基本不需要进行培训,很快就能上岗操作。有了工厂和产业链,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就不再担心会返贫。”
从2016年4月至今,中山扶贫队一直着眼于洲仔的本地资源做文章,致富点子频出,只为了贫困户生活可以“节节高”。
新闻推荐
黄凡元烈士墓中间是黄凡元的主碑,两旁是其他烈士的墓碑。西江日报记者刘浩辉摄西江日报记者刘浩辉通讯员陶木兴近日,记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