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角儿女志四方

西江日报 2020-06-29 01:06

怀集象角村位于绥江河和凤岗河交汇处地形酷似大象的山脚下,海拔约300米的大象山脉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山脉延伸至凤岗河汇入绥江的桃花水口附近,酷似象鼻状的山体如伸入河藏吸水之状,人们称此地为象角。“象角”一名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三头大象在此格斗,结果三败俱伤,死后它们化作三块棱角分明的大石。象角村是怀集县坳仔镇七甲村辖下的自然村,距圩镇18公里,东接子佳村,南靠大亨村,西壤美南村,北临怀城共和村。

清嘉庆二年(1797年)邓姓先祖达奇视大象山为风水宝地,遂从坳仔阶洞村迁居象角山脚下的河畔。黄、蔡、钱、梁、陈姓先祖于清朝年间陆续迁入此地。如今,象角村6个姓氏族人共有户籍人口350余人。

数百年的岁月里,山路崎岖,地势险峻,河道阻隔,象角人等同于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孤岛。过去,象角人通往外界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撑船过渡。直到2020年5月31日,从村委会至象角村7公里、从象角村至省道S263线渡头桥5公里的水泥路才全线贯通。对于不知过去多少代的象角人来说,他们饱受过的与对岸共和、七甲村民相望作罢的煎熬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滋味,将成为历史。

60多座民居呈梯状散落在象角山下,背倚山,面朝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象角村,因水而兴,潺潺凤岗河,悠悠绥江水,水道蜿蜒曲折,如同两条玉带环绕着象角村,坊间称此地为“台湾宝岛”,是一处不可多得颐养天年的山涧别野。

旧时,象角人谋生的方式并不多,自嘲曰:“沿河三宝,山多田少,向资独木活家。”青山环绕,绿水穿流。旧时,这里因为水运发达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驿站。“千帆安泊,百船过埠。”这是当时象角村前宽阔河面繁闹场景的真实写照。顺流而下的货船、商船、竹木排在这里泊岸,稍作休整,然后再从这里出发,走出深山。客商们把山物特产运向更远的地方,怀集出产的茶秆竹也是通过“放排”的方式,经四会、三水顺流而下,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全球各地,名扬世界。茶秆竹出口生意是怀集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的缩影。数百年间,古老的水运驿站,迎来送往,在轰鸣的船舶发动机声中,衍生出一片山河繁华景象。

世代深谙水性的象角人靠扎木排、竹排为生,甘当“扎排匠”,把怀集的竹木排通过水路运抵四会、广州等地;这里也常常堆积着从外面运回的盐、布匹等货物。商贾云集的“象角大埠”因此而诞生,缔造了这一域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稻米流脂姜紫芽,竹笋爽脆竹虫沙。船家沽酒唤客吃,并舍有河鲜可叉。”这首改编的诗句,说的正是象角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岁月流逝,过往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但古老的文化却得以世代相传。世代象角各族长辈均注重教诲子孙后代,或课以诗书,或督以耕种,或课以业艺。“创业丁财旺,兴家富贵长。”象角人顺着河流的走向,远走他乡,四海为家,立志创业。科举年代,这里曾出了不少文武秀才,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象角守水口,秀才族族有。”近代,从象角走出去的贤才志士不胜枚举。如今,超过90%的象角人都外出谋生,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公职人员占半数以上,其中当教师的逾30人。

象角是绥江流域的百年水运枢纽驿站,作为远近闻名的“水码头”,这里曾是明清时期至20世纪80年中期怀集县最为繁忙的水路运输中转地。世代的象角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一派水运繁华,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走进新时代,这座静卧着的百年水域埠头也悄然发生着蜕变,昔日的水运枢纽驿站逐渐转化为山清水秀的乡村,许多在外打拼的象角人也纷纷回到家乡建房修路,寄居乡愁。一段往昔的绥江号子,一杯芳香扑鼻的浓茶,一顿美味的河鲜,古庙旁的古榕树,青砖黛瓦的宗堂,这一切都承载着最温情的家乡记忆,也为他们提供了最丰富的精神滋养,品味在四方立志立业的苦辣酸甜。高健

新闻推荐

他“直播卖花”年售2500万

凌伟彬满头大汗在线叫卖他的兰花。受访者供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直播带货火了起来。在四会市石狗镇有一位95后,从田间地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