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街54号的秘密岁月 记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旧址

西江日报 2020-06-09 01:20

麒麟街54号内景。 西江日报记者 陈松连 摄

西江日报记者 陈松连

斑驳的墙头,默然的青砖,仍掩盖不住端州区麒麟街54号当年那段辉煌的红色历史。80年前,这里是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所在地,西江特委负责人刘田夫就在这幢小楼里居住了将近一年,领导西江各地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和国民党反共逆流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

近日,记者在市文化广电旅体局文物科主任科员陈新忠及肇庆市古城墙管理处有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入麒麟街54号参观,感受当年掩藏在这里的熊熊革命烈火。据了解,这是一间建于清末民初的普通民房,坐东向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此前由于年久失修,楼房瓦面漏水,木楼梯、楼板残破,厨房也坍塌。为抢救保护这个红色革命遗址,2013年肇庆市启动了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旧址抢救性维修保护工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并于2014年完成,让这幢充满红色革命色彩的民居重新焕发光彩。

走过门前的三级石条台阶,推开木门而进,映入眼帘是一个小天井。再推开一扇充满岭南民居特色的趟门,麒麟街54号屋内的摆设尽收眼底。一楼分为前厅和内室,后面还有一个厨房。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上面是一个小阁楼。据同行的陈新忠介绍,阁楼的地砖有一半仍是当年铺设的地砖,保存得较为完好。

记者查阅资料获悉,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西江党组织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1939年3月,中共西江特委正式成立,王均予任西江特委书记,梁嘉任组织部长,朱荣任宣传部长,特委机关设在新兴。6月,特委机关从新兴迁至群众基础较好的广宁县。9月,王均予调任省委秘书长,刘田夫继任西江特委书记。10月,特委机关迁至肇庆,先后在塔脚、福肇社26号和麒麟街54号等地设机关驻地。可惜的是,经历战火的洗礼及岁月的变迁,塔脚、福肇社26号旧址现已无存,只剩下麒麟街54号这个革命遗址保存得还算完好。

中共西江特委迁到肇庆后,为更好地掩护机关工作,党组织安排年轻的女中共党员周敏玲来到机关,与刘田夫假扮夫妻,从事秘密工作。由于他们的机智勇敢,成功应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盘查审问,使机关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在这幢小楼里,刘田夫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开展革命活动,领导西江各地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推动西江各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此外,中共西江特委驻在肇庆期间,刘田夫还领导西江各地党组织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当国民党顽固派宣布解散西江青年抗日组织时,刘田夫立即根据省委的指示,委托李超写文章加以抨击,在政治上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一步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紧接着,刘田夫以“铁夫”为笔名,在特委机关刊物《大众》上撰写了《与严重的时局搏斗》一文,揭露顽固派投降卖国的事实和阴谋,号召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和抗日将士进行顽强的斗争。

1940年8月,刘田夫被调到中区工作。这时,中共西江特委由书记冯燊,宣传部长梁威林,组织部长杨甫,委员龙世雄、唐章5人组成。因形势不断恶化,逆流开始汹涌,特委机关由肇庆迁至德庆,后来又迁到三水和四会。

陈新忠告诉记者,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旧址是中共西江党组织领导西江各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佐证,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研究价值。2007年6月,该革命遗址被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陈新忠表示,今后麒麟街54号这个红色革命遗址将配合府城复兴项目的开展,让其得到充分的活化利用,成为肇庆一个红色革命遗址打卡点。

新闻推荐

平台建设新潮涌,栽下梧桐待凤来 平台赋能 构建全产业链

金利五金智造小镇将建设成为具有综合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的高规格的五金先进制造业产业平台。受访者供图在近期肇庆召开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