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去库存”要多打“补丁”□ 特约评论员 徐剑锋
记者昨天从市市场监管局、市消委会获悉,肇庆市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案例已向公众公布,其中涉及保健品、地产、装修、预付款消费等领域,记者节选其中一些典型案例,希望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举一反三,擦亮眼睛,勇于维权。(3月15日《西江日报》)
每到“3·15”,发布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已成职能部门的规定动作,不仅对相关行业和商家可以起到负面警示作用,以无形的市场压力“倒逼”其循规蹈矩经营,而且通过案例剖析、消费提示,也能够切实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和理性消费水平。
一个个投诉热点、典型案例,都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与服务。而且,一些老问题似曾相识、屡登“黑榜”,不少新烦恼也接踵而至、触目惊心,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消费维权“永远在路上”。
应该说,这几年肇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组织架构日益健全,维权“功力”不断升级,但为何一些消费纠纷“旧的未走、新的又来”,为何相关行业和商家难有知耻而后勇的迹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日常监管存有盲点。当前,传统消费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面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市场乱象、普遍存在的“黑心消费”,投诉热点要“去库存”,就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行业规范和日常监管上多打补丁。
于此而言,职能部门在发布消费维权“年报”和案例的同时,更应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这些投诉的发生与自身工作上的不足有多大关联。一方面要根据投诉依法及时地帮助消费者讨回公道、追回损失,并围绕案例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在齐抓共管中“权随事设、责随事定、人随事走”;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在当好市场监管“守夜人”的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市场协会等组织的干预和管理,让不良商家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压力”,从而自觉遵守市场准入法则,约束自身经营行为。只要常态监管在前、严厉执法在先,再加上下决心、用狠劲地抓到底、管到位,并且拿出“刀起执照落”和“罚得倾家荡产”的魄力,就一定能彻底净化商业生态。
于消费者而言,打上消费知识和维权能力补丁已成当务之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各种各样的消费陷阱,消费者要时刻扎紧思想篱笆,练就“火眼金睛”,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在维权上“小题大做”、敢于较真。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变为自觉的习惯,这对商家自我检点、法治社会建设也是一种倒逼和促进,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3·15”的主题是“信用让消费更放心”,只要商家诚信经营、监管守土有责、惩戒够狠够准,就一定能打掉不良商家“迫害”消费者的“霸气”,并让下一个典型案例彻底“胎死腹中”。
新闻推荐
根据市委巡察工作安排,市委派出3个专项巡察组于2018年11月至12月对鼎湖、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开、怀集等7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