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燮涛大王庙会大王庙和
在德庆县马圩镇社步村的东面,有一座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大王庙,庙的正门赫然写着“镇龙宫”三个大字,但人们习惯上称这里为“大王庙”。为何有如此“名”与“声”并不一致的称谓?当中又有着怎样的来头呢?原来,这是以前人们祭祀南海海神和龙母的庙宇,虽然该庙不大,来头却是不小。
社步大王庙是德庆、乃至肇庆地区少数奉祀南海广利洪圣大王的庙宇,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清光绪·德庆州志》丛祠载:洪圣祠,在州东十里。国朝顺治丙戌三年建。(《旧志》)一为罗石宫,在尚容洞,明朝万历四十二年重修。庙前有交杯石,今为沙壅。一为镇龙宫,在市步。(并《采访册》)“市步”即社步的古称。由此推算,社步村大王庙至少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存在。
大王庙依山面水,坐东向西(正对向社步码头),原建筑两边各有厢房,建筑物属砖木结构的明清建筑,金字架瓦顶,外面的山墙上,同样有精美的灰塑,门前两边有一对石狮子,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庙背后有三棵高大的白木香树;前面有两棵榕树,其中一棵劫后余生,至今依然茂盛葱茏。据当地老人说,大王庙重修时雕刻了一副由乡绅冯有源捐赠的大理石对联:洪换规模新栋宇;圣周海甸接波罗。对联属鹤顶格,用了“洪、圣”作上下联的开头,上联说明此庙经过重修整饬,焕然一新,下联说明该庙与广州扶胥口南海庙宇(又称波罗庙)一脉相承。
大王庙为何又叫“镇龙宫”呢?这同古康州(德庆)当时的民情信俗有关。镇龙宫原来是龙母行宫,是用作龙母出巡休息的地方。在清明两朝或更早,作为水神的龙母在西江流域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深受民众崇拜,本州郡有条件的村寨都建有龙母行宫(祠),便于祭祀。清·康熙年间《孝通庙志》记载:“康州四乡三百余寨,皆设行祠,别郡所设,难以枚举。”社步镇龙宫就是在那时建立的,当时仅是供奉龙母。
镇龙宫明明拜的是龙母,怎么又拜起南海广利洪圣大王呢?这可以说是昔日马圩河流域发达的航运留下的遗物,以及社步古圩集市繁荣的一大见证。
社步圩在唐朝时就设有圩市,是马圩河流域最早且是当时最大的商埠,自古繁华。社步圩在唐朝就形成了一个方便储运的简易堆场和码头,开启了对外界通商贸易的历史。明清时用石头砌筑的码头石阶宽二丈,二十一级,岸长百余丈,岸宽二十余丈,能容纳三四十艘船舶停泊。随着明朝海外商贸往来的增加,影响所及,从社步古码头出海营生的商旅船客日渐增加,进出的船客也大为增加,他们出发前或归航后,都有到大王庙祈求平安的习俗。
大王庙诞期沿用农历二月十三日(即广州南海神庙诞期,也叫“波罗诞”),每年诞期举办祭祀活动,庙会则是三年一次,或会选择年景好时才举办,盛于明清及民国时期。诞期活动连续三天,家家户户参与其中,周边乡(镇)、村的群众、商贩都来趁圩,特别的热闹。诞期圩市(也是牛圩复市日),正值春耕前夕,摊贩成行,百货云集,前来趁圩的游客攘往熙来,人山人海;饮食摊档更是异常火爆,通常有酒馆和临时搭建的粥粉小店各人随喜、任君选择,为社步圩赚足了人气。有一副对联记住了当时的盛况:
人流滚滚,入出酒馆粥寮粉店;
步履匆匆,来往庙会果档烟摊。
大王庙北面有一块开阔地又叫放炮地,它的得名就源于这里是庙会举办“炮会”的地方。“炮会”是庙会的重头戏,由庙方主办,有极强的参与性,而最具特色的就是别开生面的“抢炮圈”活动,场面十分震撼壮观。放炮在吉时进行,周围早已站满围观的群众,个个神情兴奋,人人翘首以待。随着主办方准备的“铁铳”点燃,“轰隆”一声巨响过后,“炮圈(竹篾丝制)”就从炮镗喷射而出,一飞冲天,当飞到半空落下时,早有准备的抢炮者就一拥而上,围着“炮圈”拼命争抢,抢到“炮圈”者,意味着捡到一年的幸运,大吉大利,当然无比高兴。然后到主办方领取“炮屏”及利市。而“炮会”开始之前,还有一个环节,就是上一届庙会抢到“炮圈”的幸运者,需向庙方送还“炮屏”及利市。这时也有一番热闹,八音伴奏,抬着神像和金猪等三牲酒礼,一路爆竹声声,舞着狮子押后,直至礼毕。每届如此,循环往复。
清末以来,庙会遇上时局稳定的年份,便由当地士绅和商界、大户人家等合股出资,在庙前的空地搭建戏棚,从广州请来拥有名旦老倌的粤剧戏班前来演出助兴。每次签约十个晚上,演出的是大多是古装名剧,每晚演出至天光。四乡八邻的群众为一饱眼福,不怕路途遥远、捱更抵夜,都来趁个热闹,捧个人场,晚晚爆满。有人戏作对联:热闹十个“不夜天”,数万观众,得饱眼福;收拾一番“戏棚地”,近百股东,获利心开。
涉步村大王庙会的盛况表达了人们祈愿风调雨顺、四海安澜、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良好愿望。
新闻推荐
温暖1273号●温暖诉求 5岁小女孩白血病治愈在望 补疗和康复费用却无以为继
■为了治病,5岁的成晓琳已经吃了很多苦。■成晓琳专属二维码。■第二个伟博小家里,志愿者与患儿互动。5岁的晓琳曾拥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