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答卷、一幅画卷,用汗水拓宽富民路 踏入小康生活 廉江加速蝶变

南方日报 2021-04-23 06:25

廉江市良垌镇黄茅村深水山果园荔枝长势喜人。郭龙碧摄

廉江市营仔镇仁灶墩村养殖近200头牛,成为村民的致富“金牛”。

廖伟英摄

廉江市吉水镇荔枝颈村“智囊团”在讨论家电研发生产。郭龙碧摄

乘“粤菜师傅”工程的东风,廉江走出一大批靠手艺实现小康的村民。

受访者供图

荔枝村、厨师村、创业村、红橙村、对虾村、打铁村……在廉江,许多村子都有一个支柱产业,并因此获得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昵称,旁人一听便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荔枝村里90%的村民种植荔枝、厨师村走出400多名厨师、创业村中诞生100多名创业者……这些村各自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走上小康路。

廉江市共有行政村(社区)398个、自然村3857条。过去一年里,廉江市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指导方针,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三农”干部配备、“三农”资金投入、“三农”发展要素配备、农村公共服务四个“优先”;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全市303个行政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廉江深谙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命脉的道理,近年大力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目前,廉江市共创建廉江红橙、廉江茶叶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37个,建设1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省级专业镇,1个国家级专业镇。2020年,廉江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0308元,同比增长8%。

●南方日报记者林露李廷睿

标准化种植

合作社带动

荔枝远销海外

4月,烟雨朦胧。从廉江市良垌镇黄茅村最高的山坡往下眺望,一望无际的荔枝林郁郁葱葱;钻进林子里,只见一颗颗袖珍荔枝缀满枝头。现在正是挂果的季节,荔枝树虫害多、雨水也多,黄茅村的农户每天都要巡山打药施肥,观察荔枝的生长状态。由于种植面积大,农户在山上逛完一圈,往往一天也就结束了。

黄茅村地处良垌镇西北面,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荔枝是村中的第一招牌。据村党支书李桂基介绍,黄茅村地处丘陵,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天然适合种植荔枝,村中90%的村民都以荔枝为生。

黄茅村的荔枝史,与良垌镇的荔枝史几乎同步。上世纪70年代,黄茅村发现野生荔枝;80年代,荔枝种植初具规模。不过,由于品种、技术等原因,直到2003年日升荔枝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的荔枝产业才得以蓬勃发展。

日升荔枝专业合作社从黄茅村走出,是广东省首家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十几年发展,合作社社员由最早的28户发展到现在的400多户,分布在廉江、遂溪、坡头、化州等县市,辐射带动周边多个镇和农场的5000多户果农增收,荔枝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

合作社成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良荔枝品种、寻求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指导、不定期为农户举行培训、制定种植标准、统一发放肥料、农药,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种植荔枝的效益。“我们设定了产品种植标准和采摘标准两个大标准,从种植到销售都由合作社一手包办,为荔枝的品质提供了保障。”合作社社长卢亚金说。

目前,合作社在黄茅村成立了5000亩GAP种植基地,并持续探索荔枝种植新路。去年,合作社成立了200多人的服务团队,实现农业生产托管,提供种、管、收、运、销一条龙服务,推动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合作社还在种植基地里引进环境监测设备和农产品溯源系统,前者可以监控土壤温度、湿度、气温、风速等,后者则可以将荔枝的生长过程、种植环境等信息反映到终端。谈及未来,卢亚金说:“希望今后能将每一片荔枝地包给特定客户,由合作社进行管理。等到采摘时,让客户到果园里采摘,并借此引进观光旅游业。”

李树标今年72岁,是一名有25年种植经验的老果农,身体硬朗的他管理着一个200多亩的果园。“虽然种植荔枝是季节性的付出,不是很辛苦,但以前常为技术、价格问题发愁。后来加入了合作社,价格基本稳定,也不愁没有销路了。”据李树标介绍,自家荔枝地亩产4000多斤,亩产值1.6万元,其中净收入占了一半。因为种植荔枝,他在村里盖了一栋3层的楼房。

2020年,拥有9万多亩荔枝种植面积的良垌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如今,全镇荔枝年出口量近3000吨,远销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每斤荔枝到岸价能卖到约6美元。尽管荔枝还未成熟,但全国各地的荔枝客商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良垌镇实地考察。一个月后,这里将是“荔枝香里,深红一片成阵”。

乡贤带动就业

养牛养虾务工多元化致富

下午5时30分,廉江市营仔镇仁灶墩村的田野里,几十头牛排成队,慢悠悠走进牛棚。望着眼前的景象,放牛户叶添林的嘴角不自觉上扬,他的15头牛就在其中。

在仁灶墩村,牛被村民称为“走动的人民币”。“这些牛很聪明,每天早上牛棚门开了,它们就自己出来,到了晚上又懂得自己回去。”叶添林说,村里的牛棚施行义务值班制度,按照养牛户所占比例计算值班天数。

仁灶墩村是下洋村下辖的一条自然村,也是革命老区。和大部分农村一样,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少,但不同的是,这些年轻人大多投奔至同村乡贤创办的企业。

上世纪80年代起,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批青年出外打工,开始涉足酒店服务业、餐饮业等。

2003年,由仁灶墩村民开办的第一家企业——东莞市农禾园食品有限公司在虎门正式创办。在它的带动下,润盈、港信等一批食品公司先后成立;之后,酒店、服装、电商等企业也遍地开花。目前,由仁灶墩村民创办的规模较大的企业约12家,多开办在珠三角地区及湛江市区,为村民提供逾200个就业岗位。两年来,创业乡贤陆续为村里捐款约50万元,用于公共服务建设和困难家庭救助等。

对于留在家乡的人而言,留下并不意味着落后,他们同样摸索出一套生活的智慧。养虾、养鱼、养牛,是目前村里养殖业的三大巨头。其中,村里淡水养殖超200亩,承包龙营围等地的虾塘面积超百亩,养牛近200头。仁灶墩村村长叶东林是养虾大户,他承包的40余亩虾塘,每年带来近20万元收入。

而养牛的兴起,则与天气变化有关。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河流干涸,仁灶墩村的部分水田无法耕种,耕牛成了闲置的“劳动力”。由于价格稳定,养牛进入了村民的视野。一头出生5个月的小牛价格为5000元,一年以上的成年牛售价翻倍。下洋村村委委员、分管仁灶墩村村务的叶振浩笑着介绍:“养牛很轻松,很适合年纪较大的村民。但牛一多也带来了问题,整条村到处都被牛占领了。”

叶振浩所说的问题,在去年得到了根治。去年,下洋村大力整治人居环境,为了解决“老牛占村”问题,一间400多平方米的牛棚在仁灶墩村的田野边建了起来。

“以前下洋村党支部被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后来我们"大换血",吸收年轻党员干部,通过党建来引领乡村振兴,党组织和村庄面貌都焕然一新。去年5月,村里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共拆除危旧房100多间、拆除露天大型旱厕5座、拆除废弃猪栏牛舍70多间。”下洋村党支部书记叶文华说。

打铁还需趁热。接下来,下洋村将继续号召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提升宜居环境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对仁灶墩村民来说,随着健康广场、主题公园、盐业广场的规划建设,在村里逛公园、在广场上跳舞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全村超百人创业

“智囊团”传帮带助村民共富

毗邻廉江经济开发区的吉水镇荔枝颈村是远近闻名的“创业村”,全村共有100多人创业当老板,并乐于“传帮带”,帮助更多同乡成为创业能手。

说起荔枝颈村取得的成就,不得不提及村中的创业“智囊团”。村党总支部书记陈桂立是“智囊团”的主心骨,龙力电器创始人陈贤庄、恒中门业创始人陈俊佑、经营眼镜货品的陈桂松等则是“智囊团”的成员。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智囊团”的身影,“创二代”陈荣柳对此感受颇深,他坦言,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村中兄弟的提携。

2015年强台风“彩虹”横扫廉江,陈荣柳的加工厂被吹倒,损失惨重。“智囊团”召集村中兄弟为其筹集复产资金。“龙力电器的陈总整整陪了我一个星期,鼓励我树立信心,村里兄弟帮忙筹集了几十万元的复产资金。”陈荣柳激动地说,加工厂一个月后恢复了正常生产经营,8个月后还清了所有债务。

在荔枝颈村,创业者们不仅彼此惺惺相惜,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仅龙力电器一家企业便在村中雇用了80多人。

近年来,荔枝颈村从农业化走向了工业化,加之区位优势明显,村民无论是出租房屋、土地收租金,还是出门打工均非常方便,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如今,荔枝颈村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村中路灯、灯光篮球场、体育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下辖7条自然村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已完成3条,其他村正在大力推进中。“我们还准备将农田统一承包给专业的公司种植毛豆等作物,提高经济效应。同时希望将小家电作为我们村"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谈起下一步规划,陈桂立信心十足。

乘“粤菜师傅”东风

逾400村民凭手艺奔小康

站在高处俯瞰石城镇东莲塘村,一栋栋小洋楼鳞次栉比。只需在村中稍一打听,便能知道这些楼房绝大多数都是由“厨师之家”修建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400多名厨师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跻身国际。也正因此,人们习惯将东莲塘村称为“厨师村”。

上世纪70年代,村民李文君、李文武等老一辈就从事厨师行业。后来跻身中国厨师最高技术级别——中国烹饪大师之列的李君雄、李君茂兄弟,成为村里新一代厨师界领军人物。但真正把东莲塘村带向厨师领域的人,却是李君茂。

在当厨师之前,李君茂在部队待过,后来打过零工、看过厂房。在厨师行业学有小成后,他带着3个小徒弟到海南打拼。积累了一定实力后,1990年,李君茂带着40多人回到湛江创业。

“村里有很多调皮的孩子,游手好闲,一些甚至还染上了毒瘾。我看不过这些现象,又加上在部队待过比较有威严,所以一些同村的人就把孩子送到我这里,让我一边教他们学手艺,一边接受管教。”李君茂回忆道。现在他已经“桃李满天下”——东莲塘村400多名厨师,基本都是他的徒弟。

近年来,“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促进就业工程在廉江如火如荼开展,其中尤以“粤菜师傅”最为抢眼。借着这股东风,2020年在廉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洽谈下,李君茂最终选择回乡办学,将离市区不远的一座已被撤销的学校改造成可容纳数百名学生的烹饪学校,为村里培养更多厨师人才。

除了“厨师村”的美名,东莲塘村还有“别墅村”的美誉。“别墅村”原名塘背村,是东莲糖村下辖的一条自然村,还是1958年因修建鹤地水库整体搬迁的一条移民村,共100多户500多人。2013年10月,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外出乡贤、全体村民的筹资下,村里建起了一片别墅区。别墅区建成后,还先后建起文化楼、文化长廊、篮球场、休闲生态公园和太阳能路灯等各项基础设施。

如今,塘背村成了东莲塘村下辖其他13条自然村的模范。东莲塘村党支部书记童勇华对东莲塘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东莲塘村正在筹备建立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以便更好为群众提供服务,同时要尽快解决村里的道路建设、路灯安装、污水处理等问题,给村民一个美丽宜居的家园。”

新闻推荐

廉江市举行“安全教育日”宣教活动 “地震”来了! 师生应急“逃生”

廉江市第一小学学生模拟演练地震应急逃生。林达琳摄近日,廉江市各学校通过“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和“突发地震事件”安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