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开启,6名代表发言 地方立法要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陆明杰
昨日下午,省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正式开启,来自地方政府、司法以及基层的6名省人大代表亮相,纷纷为广东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中,三名地级市市长就城市高质量发展、交通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来自基层以及司法的三位代表则针对垃圾分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及地方立法进行建言与分享。
关注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已成社区新风尚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在我所在的社区垃圾分类已经是新时尚。以前要向他们宣传怎么垃圾分类,现在是居民向我们主动了解怎么样地正确分类,楼道已经全部撤桶、都定时定点投放,垃圾量也减少了,居民的参与率以及投放的正确率也不断增长,大家都非常支持垃圾分类工作。” 作为来自基层的省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蟠虬社区居委会主任区燕明在代表通道上与记者们分享了她所属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情况。她认为,在垃圾分类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社区居民对于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存在一定的误区,回收的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以及垃圾投放点设置的合理性方面。
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区燕明建议,要加大宣传和引导,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密集式的宣传,运用垃圾分类的资讯系统,扫二维码等多种方式,让居民随时随地得到指引,提高他们的分类能力。其次,要建立长效的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分类资源利用等制度,通过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大家的参与率。再次,要加强对运输、处置等后续环节的监管,形成全链条的垃圾分类体系。除此以外,还要加大软硬件建设,减轻基层负担,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关注地方立法
立法求真务实听取多方意见
省人大代表、省律协副会长刘涛在“代表通道”上就广东省立法和地方立法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刘涛表示,广东省在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方面,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立法的规范化水平。二是,积极搭建新平台,推动各方有序参与立法。三是,坚持求真务实,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他认为,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立法的听证、公开以及评估制度,为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与此同时,省人大常委会建立了基层的立法联系点,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直通车,让立法更接地气。对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及时认真地加以研究、吸纳和反馈,用“说了不白说”的效果来鼓励人民群众能说、敢说、会说。
关于地方立法如何在法律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刘涛认为,地方立法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地方性,它和国家法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只要能在一个地方解决一个问题,就实现了立法目的,就达到了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立法效果。“在这方面,广东省已有很多成功经验,比如2019年制定了养老服务条例、农村公路条例、化妆品安全条例等,这些法规都是地方立法,小切口立法,一市一法、一地一法的典范。”
关注文明素养
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起来
省人大代表、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村委会主任黎锡康在“代表通道”上分享了潢涌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据了解,东莞中堂镇是全省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省级试点镇,而潢涌村则是中堂镇内的一条全国文明村。黎锡康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潢涌村率先实现了小康,“口袋富了,脑袋也需要富起来”。
潢涌村把一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闲置教学楼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明积分进万家、文明户评选等活动。黎锡康介绍,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以来,群众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打麻将的人少了,看书学习、唱歌跳舞、体育锻炼成为我们村的新时尚。“我觉得做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引领作用,扩大活动覆盖面,引导群众从"要我来"向"我要来"转变,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关注韶关高质量发展
韶关要创建全域森林城市
粤北韶关,丹山锦石,飞霞淌翠。近年来,韶关市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在此次“代表通道”上,省人大代表、韶关市市长殷焕明就该市如何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作答。据介绍,韶关本身生态基础好,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达到73.84%,全市现有林地面积也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韶关还有2561条河流,组成了非常发达的河涌体系,这些生态资源注定了韶关必须要把生态保护好。
殷焕明表示,接下来韶关将通过打好三大攻坚战,提高产业准入的门槛,创建全域森林城市等措施,把生态屏障筑得更牢、更好。如,韶关现规划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范围纳入国家南岭森林公园里建设。此外,韶关农村广阔,殷焕明还提出,要把乡村旅游做好,可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改造乡村道路、厕所,进行干净美丽乡村建设;谋划长征纪念公园,发展红色旅游等,推动乡村振兴。
关注湛江交通建设
谋划“海陆空铁”联动发展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将湛江定位为“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对于湛江交通建设的部署,省人大代表、湛江市市长姜建军作了具体介绍。“我们按照机场升级、高铁入城、高速成网、港口成群的思路,高水平地谋划湛江的"海陆空铁"联动发展的规划体系,致力于实现东西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发展的开放新格局。”
据介绍,机场方面,去年湛江国际机场已经动工建设,预计用两年半完成;铁路方面,2019年湛江获得了国家铁路枢纽总部规划的批准,5条高速铁路汇聚在湛江,同时在机场和高铁的衔接上实现了零换乘;公路方面,湛江规划了网状的高速公路联系珠三角,其中,汕湛高速已经建成通车,吴川支线也正在加紧建设,广西北部的粤赣高速今年将通车,联系南宁的高速公路将于今年年底动工。在港口建设方面,40万吨级的航道已全面动工建设,全球最大的客滚轮渡码头——徐闻南山港今年上半年可全面投入使用。
关注揭阳产业发展
布局绿色石化和风电产业
近年来,中委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海上风电、中海油LNG等一批临海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入驻广东揭阳,揭阳在沿海经济带,尤其是在粤东产业带中的发展引发关注。对于该市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省人大代表、揭阳市市长张科介绍,下一步揭阳发展的主导产业就是绿色石化产业和风电产业。据了解,揭阳海上风电资源丰富,且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加政策方面的优势,适合发展这两大产业。目前,揭阳已引入包括广东石化2000万吨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国家电投揭阳9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等。
张科还透露了揭阳潮汕机场的发展建设情况。“去年10月揭阳潮汕机场已经升格为4E级,意味着可以飞大飞机了。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已突破734万人次,该机场也是省内唯一和高铁无缝衔接的机场。广东省要打造汕潮揭城市群,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机场。”张科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机场的交通综合体建设和市政配套服务,打通把机场和中心城区的快速路网,积极促成机场与汕头、潮州的各种快速连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报道:2019年12月31日,记者从吴川了解到:2020年1月4日—5日,国内骨科等方面的知名专家——中山大学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