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科技人才、创新治理体系、创建文明乡风,市政协委员 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支招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县域经济经常被提及,民盟湛江市委员会认为:湛江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欠发达,主要一个原因在于县域经济欠发达,大多数县域乡村经济还处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
现状
大多数乡村仍处在分散种植养殖的传统农业状态
民盟湛江市委员会提出,对于湛江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难点:
首先是缺乏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据县域经济发展指标测评结果,吴川、廉江、遂溪、雷州、徐闻五县(市)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县域产业发展指数在0.27—0.39之间,大多数乡村仍处在分散种植、养殖的传统农业状况。
其次,是缺乏促进乡(镇)村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据调查统计,五县(市)请专家制定促进乡(镇)村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的乡(镇)村不到60%;五县(市)乡(镇)村产业发展指数得分为60分。
再次,缺乏稳定的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对照先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力和乡村振兴的要求,五县(市)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尤其在解决科技推广人才生活待遇问题上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乡村科技推广人才稀少;科技推广人才供需不平衡;留不住科技推广人才,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还有是缺乏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有所下降。近年来五县(市)在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振兴,尤其在乡村卫生厕所普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抓好农村自然环境整治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展雷州半岛生态修复工作。守好水生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五清”专项行动、河湖采砂专项整治、农村农业和工业污染控制,着力打造特色乡村和培育特色小镇,突出“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民俗、特色建筑”,以点带面打造体现半岛风貌的特色乡村,但总体生态环境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仍欠协调。
另外,县域经济治理不完善,乡村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
建议
推动县域支柱产业振兴
针对以上原因,民盟湛江市委员会就进一步发展壮大湛江市县域经济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首先,扶持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快县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升级,推动县域支柱产业振兴。加快主导产业园区体系建设,推动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围绕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作物繁殖、养殖基地和海水稻育种基地建设,建立现代农业研究院所;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南方海洋科技与工程实验室建设,依托海洋资源和科教资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制定实施乡(镇)村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重点推进“互联网+”现代农村产业,提升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培育电商产业融合模式,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比如与国内知名电商深度合作,将红橙、红杨桃、荔枝、茶叶、水果、大米猪肉、鸡等农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在京东等网上平台开设“廉江特色馆”,利用淘宝、阿里巴巴平台开展互联网销售,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建设“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湛江糖业电子商务平台”等特色项目。
第三,培育稳定的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吸纳整合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县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当地高校合作,进行必要的人员进修,培育综合型人才,支持引导高校师生团队参与三产融合的建设。切实做好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培育具有湛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以主导产业为基础的“接二连三”全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第四,夯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统筹县域乡村环境整治,以推进贫困村“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为突破口,着力将贫困村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动县域环境综合整治。以PPP模式整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进村道路硬底化和集中供水工程,继续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全面推进县域环境综合整治。
第五,创新县域经济治理体系。创新农业产销模式,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等模式,直接对接生产和市场两端环节、联结供应与消费两个链条,实现供需信息对称,避免盲目生产,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减低种养风险和提升农民收益。强化先进技术对农业领域的渗透,运用“生物农业”改善农产品品种,将“互联网+农业”植入现代农业的产销环节,不断探索适合本县(市)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实施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推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湛江鸡、廉江红橙、吴川番薯、徐闻菠萝、雷州芒果、雷州山羊、遂溪火龙果、麻章西瓜、坡头莲藕、东海香瓜、南三青蟹等特色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健全品牌发展和品牌维权的法治保障机制,大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建立诚信体系,加强信用信息运用,对失信者给予惩戒。
第六,创建健康向上的乡风文明。以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为抓手,保护乡村生态村落,改善乡村环境,夯实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实现旅游产业与乡风文明协调发展。通过“旅游+扶贫”“旅游+产业”等模式,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诸多贫困户进入景区务工、就业,促进农村消费和农民脱贫致富。在发展县域主导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同时,大力保护传统古村落,保护和修缮乡村中的文物保护单位,挖掘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加大政府投入,引导民间资金对文化古迹保护进行投资或捐赠,建立文化古迹保护投入多元化的新机制。把文化古迹保护与旅游发展、商业市场开发、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设相结合,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和文化传承交流窗口。将乡村民俗节目融入旅游景区当中,将文化建设融入旅游发展,潜移默化移风易俗,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
新闻推荐
冬日晨曦,白鹭展翅飞翔的倩影。在空中飞翔的白鹭。候鸟群聚集在树丛中。白鹭在干涸的鱼塘里专心觅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