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黄谷柳 笔下的湛江风景如画

湛江晚报 2020-01-10 08:39

黄谷柳黄谷柳在上甘岭战区。《虾球传》书影策划/何杰统筹/许冰主持/钱源初文/钱源初图均为资料图片

黄谷柳(1908-1977),祖籍广西防城,出生于越南海防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作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虾球传》,中篇小说《杨梅山下》《和平哨兵》《渔港新事》《接班人》《刘半仙遇险记》,童话《大象的经历》,战地通讯《战友的爱》,话剧剧本《墙》,电影文学剧本《此恨绵绵无绝期》(自编)和《七十二家房客》(与王为一改编)等。著名文学家夏衍评价黄谷柳的作品“既有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特别是文字朴素,语言精练。”

为续写《虾球传》,投笔从戎

黄谷柳在幼年时跟随母亲回到云南省河口外婆家生活,小学毕业后考进昆明联合中学,后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在香港白天当苦力、店员,晚上到新闻学社读夜校。在当《循环日报》校对员的同时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从事小说、戏剧创作。

1946年黄谷柳回到香港,与文艺界进步人士夏衍、黄秋耘、黄药眠、陈残云等人接触往来,受到革命思想的感染,写出成名作长篇小说《虾球传》。这是一部富有浓厚华南地方色彩和强烈生活气息的作品,塑造了从流浪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虾球”形象,以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引起了读者兴趣和文坛轰动。1947年11月至1948年12月,夏衍主持的香港《华商报》副刊连载《虾球传》,引起广泛关注。《大公报》《青年知识》发表评论文章,茅盾认为“1948年,在华南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恐怕第一要数《虾球传》的第一二部了。”

此后,《虾球传》分为《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和《山长水远》三部出版单行本,多次印刷发行,并有英文、日文译本。《白云珠海》被香港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81年广东电视台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并在中央、香港电视台转播。实际上,黄谷柳当年写《虾球传》计划分4部,结果只写了前三部便停笔。原因是第四部《日月争光》描写虾球投奔解放区,在战火中锻炼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他觉得自己需要到游击队体验生活,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

1949年2月,黄谷柳经夏衍、周而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粤桂边区游击队,任粤桂边纵司令部秘书。时任司令员兼政委是梁广,政治部主任是温焯华。司令部设在廉江根据地,黄谷柳经常要随纵队文工团活动转移,大家都尊称他“谷叔”。谭侠在回忆黄谷柳时写道,“当时他年已四十,两鬓斑白,还能随队伍行动,露宿于树林旷野中。本来在香港可以安静地写他的书,却毅然要求到南路来打游击,见到他这种刻苦精神,为之钦佩。”解放海南岛战役打响后,黄谷柳积极要求上前线,部队怕他出危险不批准,他却乘机到徐闻沿岸一带拍摄部队出征情况,为这场伟大的战斗留下不少珍贵的历史镜头。

全国解放后,黄谷柳调任到湛江《南路人民报》任编辑,后任《南方日报》驻海南岛记者。1950年1月26日,中共南路地委机关报《南路人民报》正式创刊,编辑部在赤坎寸金桥头,沿用原《大光报》印刷设备。同时抽调人员充实办报力量,于是黄谷柳调到《南路人民报》任编辑记者。由于刚解放,经济困难,生活艰苦,编辑部平日用餐多是青菜、豆芽,夜宵只有白粥、萝卜干。而平日他们数位编辑记者,工余聚在黄谷柳家里,也只是喝茶漫谈。但黄谷柳从不抱怨,而是认真工作,积极组稿编辑,深入基层采访,及时报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他爽朗、健谈、风趣,在他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湛江的旧同事、战友在《湛海诗词》创刊号发表悼念诗词,缅怀这位可亲可敬的军旅作家。

新闻推荐

湛江农商银行:深耕金融科技创新 驱动普惠金融发展

文/记者张丽华通讯员陈小如戚锦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结构和商业模式的变化,群众对于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