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留住的乡土记忆(上)

南方日报 2019-09-06 06:21

这是悬挂在东莞企石镇江边村黄氏宗祠的楹联。

黎氏大宗祠石碑。

匾额、楹联、碑刻,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东莞的古村落相伴而生。

古人用文字记载着乡土记忆。

文、图摘自《回望故园东莞村落记忆》,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提供

邓尔雅的《绿绮园诗集》,文人题写的匾额,甚至是东莞祠堂悬挂的古楹联……从这些在时光中停留下的素材中,我们不难寻得当时东莞的风土、当时莞人的生活状态与他们崇尚的社会价值。

匾额、楹联、碑刻……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东莞的古村落相伴而生,在时间的磨蚀之下,这些记忆的载体和村落的发展一路相随。它们用文字记载乡土记忆,将文化文明糅入荒原旷野、草泽山丘,传统宗族的精神和坚守得以张扬,并且成为子孙血脉的元素。厚重的土地滋养的人性之光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

匡弼王公葵悃日倾沾雨露忠诚赤子铎声时振彻云霄

这是一副悬挂在东莞企石镇江边村黄氏宗祠的楹联,作者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海瑞。

海瑞的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明代中后期极为昏聩的官场之中出淤泥而不染,被百姓称为“海青天”。水至清则无鱼,对己对人都严格要求的海瑞,在官场之中自然没有多少朋友,但他却和江边村黄氏村人的黄学伊成为至交。海瑞从不愿意曲意逢迎,阿谀奉承,他将这副楹联赠给亦师亦友的黄学伊,是出于心中诚挚的赞扬。

“葵悃日倾”说的是向日葵真心随着太阳旋转,“铎声时振”讲的是政教法令得以宣扬执行,这是对黄学伊作为师长和贤官的评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东莞人黄学伊究竟做了哪些“匡弼王公”“彻云霄”的事情,今天无从得知,不过我们相信他同样也是一名为民请命、顶天立地的“青天”。

正史并没有为为官止于江西抚州通判的黄学伊留下什么笔墨,而根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黄学伊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考中举人,最初在海瑞的故乡海南琼山担任教谕,负责县学生员的教学和管理。当时海瑞正好在县学学习,两人得以相识。黄学伊算是海瑞的老师,他对这个当时还没有什么功名的弟子格外赏识。3年后,海瑞参加乡试,同样考中举人,随后到福建担任小官。

海南3年,东莞人黄学伊究竟留给海青天怎样的精神启蒙呢?历史并没有记载,但他们真挚的友谊维持了一生。

时光荏苒,隆庆六年(1572年),罢官在家的海瑞不顾路途迢迢,来到企石江边村看望老友。这年海瑞56岁,不久前他担任应天巡抚,为东南一方大员,辖制南京、苏州等地十府一州。他不畏豪强,厉行变革,防止土地兼并,保护穷苦农民利益,最后得罪了大小官员和土豪劣绅,遭人排挤弹劾,任职仅10个月就被罢黜回乡。半生宦海沉浮,海瑞经过了人生的顶峰,他骂了皇帝,蹲了大狱,最后在夹缝中当了大官,而清明政治的理想离他渐行渐远,落了个一事无成、黯然潦倒的境地。最终,值得他留恋的却是当初的朋友黄学伊。

海瑞在黄学伊主持修建的黄氏宗祠驻留了一个多月,当初他住过的房子被黄氏后人保留至今,上书“海公临榻”作为纪念。这座祠堂偏房见证了一段伟大的友谊。海瑞和黄学伊不仅相互欣赏,肝胆相照,而且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老友相见,秉烛夜游,促膝长谈,走进黄氏祠堂这间简陋的暗室,依稀可见当年烛光下两个高谈阔论的身影,老态垂暮,却刚劲伟岸,穿越历史的雾霭依旧抹不掉他们朴素的颜色。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海瑞在那个浑浊的世道并不孤单。他为东莞人黄学伊留下了这副楹联,同时也让终身坚守的“廉”字注入黄氏血脉,成为黄氏后世子孙世代珍藏的宝物。

黎为潢潀著姓,族大且夥,环一乡而居。暇日往来相劳问,花时月夕,杯酒取欢笑。遇节序拜长幼,骈集侃侃熙熙,通有无,共休戚,友爱雍睦,蔼然有古风。吾里多望族,有是哉?尝诵《棠棣》“阋墙”之诗。吁嗟,今之人兮可悲也!愿黎氏之子孙世守此意谨勿忘。

这篇隽永的碑文镶刻在位于东莞中堂潢涌村的黎氏大宗祠之中,作者是南宋进士李春叟。因为这篇碑文,黎氏大宗祠的修建历史追溯到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被认为是目前珠三角地区有凭证的历史最悠久的祠堂。

碑文摹写了东莞潢涌黎氏“环一乡而居”,宗族和睦、孝悌友爱的图景,是宋代儒士眼中理想的村居生活。儒学拥趸,崇尚远古,“蔼然有古风”是对彼时的潢涌黎氏最高的赞扬。同时,李春叟也痛彻心扉:“吾里多望族,有是哉?”他从黎氏的“雍睦”之中看到了世风的沉沦,用“《棠棣》"阋墙"”含蓄地痛陈手足相残、兄弟陌路,发出一声“可悲”的长叹。

黎氏家族一直流传着先祖“割股疗亲”的故事。族谱及出现在明初的另一篇碑文记载了黎宿迁居东莞的族史,也留下了被推崇为极孝的故事。“割股疗亲”不仅是传统二十四孝之一,在史书上早有记载,甚至在中医书中成为药方。黎氏的“割股疗亲”并不是这个故事最早的源头,但至纯的孝义精髓被族人保留下来,成为黎氏绵延不绝的精神图腾。

自东莞立村,黎氏家风世代流传,闻名遐迩,为历代文人所称颂。元至大二年(1309年),时任从侍郎惠州路博罗县尹的赵孟杰记

文:“一日,倏有鉴字希明者,会于惠泮,知其为雷州后,而居东莞之潢漯,出其诗,有"诗书道大功名小"之语,仆矍然曰:"黎氏有后矣,何其识之伟而学之正也,所谓世儒而敦族者,有自来矣。"”当时,东莞人黎倏一句“诗书道大功名小”,砥砺了后世子孙对道义和信念的坚守,至今读来仍有铿锵气势。

明洪武七年(1374年),黎氏大宗祠修葺,翰林赵宜讷记文曰:“其子孙报本尊祖之心,历百余年犹一日。”监察御史、当时有名的蒙古族诗人答禄与权也撰文:“祖宗虽没,世犹不能忘也。此东莞黎氏之所以立祠奉祀之弥谨也……事已如存,民德归厚,吾于黎氏见之矣。”我们至今还可以感受到潢涌黎氏“历百余年犹一日”的孝悌之义。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颍川陈用元记文刻碑:“黎氏之世德,翰林台阁诸公之文词,视清河无愧色。”

……

黎氏大宗祠至今保留了这些承载着宗族精神的文采,它们被雕刻在石碑上,历经数百年而不磨灭,维系了黎氏族人世代的家风。

新闻推荐

雷州公安“飓风”行动排全市第一

本报讯(记者邓耀瑞通讯员陈昌波)9月2日,记者从雷州市公安部门获悉,该市公安机关今年上半年打击犯罪取得明显成效,1-6月,雷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