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双慧眼看湛江 全国名作家眼中的湛江

湛江晚报 2019-07-17 08:21

孙夜、马步升、王春林、王国省参观宝钢湛江钢铁基地。记者 刘金凤 摄采风团走进遂溪醒狮传承基地。 通讯员 周有德 摄记者刘金凤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1961年,冰心到湛江采风,写下了《湛江十日》,从多方面赞美了新中国成立12年发生在湛江大地的种种可喜变化,以及湛江人战天斗地的精神。2019年7月13日至16日,51名省内外知名作家走进湛江,开展以“碧海蓝天下的约定”为主题的“名家写湛江”大型采风创作活动。

本活动由省作协指导,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文联、湛江日报社联合主办,湛江市作家协会、《湛江文学》承办,旨在借名家之笔,吹响文艺的号角,描绘时代的风貌,书写发展的华章。记者随团采访,听听他们对湛江的视角和维度——

湛江文学要勇立时代潮头

甘肃省作协主席马步升对历史颇有研究,他说,之前了解湛江是在地图上、在史料上,来了之后发现,湛江比想象中更好。

他没想到湛江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这么高,田园这么广阔。他认为,湛江把现代化和传统的生活模式结合得比较好,既有现代化的东西,又保持了传统生活方式,两者间找到了一个好的结合点,堪称现代化田园城市,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宜居之地。

“采风活动都是走马观花,作家们通过扫描式的采访,扫描到哪个对应点,就结合自己的感情体验和生活经历进行创作,每个作家找到的点都不一样。也正因为这样,作家采风以全景式扫瞄,散点透视地看,才写出了有独特洞见的作品。”马步升说。对“名家写湛江”他认为至少能起到以下效果:从短期来看,天南地北的作家同时来到这里,每一个作家都有话语权,可以让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暂时处于舆论范围。从长期来看,文学作品的效应比较滞后,但作品一旦出来,会产生一个持续的作用,而且,本地作家与外地作家交流与碰撞,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和眼界来看待世界,这对本地创作会起到长期作用。

湛江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作家该如何作为?马步升说:“广东领风气之先一百多年,湛江文学也要追逐时代潮流,勇立鳌头,要站在这个高点上回头观望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创作出有历史厚度、人文厚度、引领潮流的作品;要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寻找一个结合点,找到写作的切入点,这或许是本地作者要努力的。”

对此,原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也说:“一流湾区需要一流文化建设配套。通过作家写湛江,宣传湛江,以媒体融合的渠道传播出去,文艺工作者要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墨、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做时代精神的记录者、传播者和引领者。”

做好文化旅游这篇文章

王春林是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第一次来湛江的他,有了几个第一次:第一次在钢铁生产车间看热轧钢板的生产过程、第一次看到玛珥湖、第一次见到菠萝蜜、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菠萝的海”、第一次看到橡胶树以及人工割胶。这位山西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深感不枉此行,并对湛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湛江人的热情就像这里的天气一样火热,给客人提供了周到贴心的服务;

湛江有大工业、大港口、大农业,产业优势加上很好的区域优势,整个城市给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感,发展态势好,让人充满希望和期待;

湛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环境保护,经济与生态保护并驾齐驱,很值得许多地方学习。

“湖光岩简直是地球上的奇迹,之前没办法想象中国大陆最南端还有一个这样的火山湖存在,而且保护得这么好,似乎遗世独立,外界的纷扰和发展都与它无关。这里的生态环境太好了,回去我要为它写一篇文章。”王春林说。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必胜也对湖光岩情有独钟,他说:“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但像湖光岩这样的玛珥湖还是第一次看,也是第一次听。这里的生态环境这么好,地形地貌这么独特,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相信很多人会慕名而来。”

他同时提到,湛江文化丰富多元,既古老又年轻,既厚重又充满生机,可以将好的生态资源与多元的文化相结合,好好挖掘历史文化的东西,比如雷州石狗、海上古丝绸之路等,做品牌,向外宣传推广,做好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边疆文学》总编辑潘灵刚到湛江,就被湛江的海风洗涤了仆仆风尘。他说:“高原上的人对海有一种迷恋和向往,看到海心情就很舒畅,而湛江是真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潘灵说,湛江是首批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他这次来采风,是希望看到与边疆不一样的东西,接受一些新的理念以及对待生活不同的态度、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初来湛江,他不仅领略到了湛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并为湛江的绿色发展理念点赞:“对玛珥湖的保护性开发,以及宝钢的生产车间,都能感受到湛江绿色发展的理念。"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湛江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生态,这一点很值得学习。”潘灵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今年改革仍是主旋律,要改革才能进步,他要把改革精神和姿态通过文字传播出去。

抓住叠加机遇加速发展

深圳市龙岗区作协主席孙夜来过湛江多次,自称深深爱上了湛江,每一次来湛江都有新感觉。

“来了湛江,看到甘蔗林,才知道什么叫"葳蕤"。这里的红土地上长出的植物,让人内心饱满又温暖舒服,能激发对自然的审美,这是一个能产生诗人和作家的地方。这次来湛江,看了港口、工业基地,觉得非常壮观,让我看到城市的格局,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湛江。如果说以前认识的湛江是一副姣好的皮相,这次则看到了皮相下的骨架,这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基础工业核心内容。”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方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李贺一直关注湛江,这次,她看到的是“机遇”。她说,湛江面临着许多叠加的新机遇,发展势头也很好,多了很多支柱产业,东海岛成了工业基地。去年高铁开通之后,珠三角很多朋友都乐意来湛江,加速湛江融入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工业、国防科技、海洋战略,湛江已经有规模了,未来一定会很好。”李贺说。

原省文联巡视员丘克军说起湛江,声音都带着感情。他说,多次到湛江调研或送文艺下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这次采风,看到了湛江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得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地利是湛江地处三省交汇处,是全国沿海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优美;人和是湛江现在的领导班子有魄力,总体规划蓝图有眼光又切合实际,相信未来几年,在湛江人民的努力下,在大交通建设的推动下,一个新的湛江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新闻推荐

多到田间地头 体会劳动光荣

《湛江日报》7月10报道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樟树湾大酒店在组织乡村游时,围绕着一亩三分地做文章,重点组织少儿学生在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