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船”出海弘扬海上丝路文化

南方日报 2019-01-14 06:19

■许兆欢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近期介绍了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3件“镇馆之宝”,其中一件是宋代沉船“南海I号”的出水文物宋金项饰,其风采让广大观众为之倾倒。

一、“南海Ⅰ号”每一件文物都烙下了海洋文化的深深印记

阳江海陵岛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南海I号”是其最核心资源。这艘宋代沉船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一艘远洋贸易商船。整船文物预计达到6万至8万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2007年12月,“南海I号”古沉船被整体打捞出水,并成功移入为其特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从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330多万人次,不少游客来海陵岛,就是为一睹“南海I号”的庐山真面目。“南海I号”是历史赋予海陵岛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研究价值。海陵岛的未来发展走向,宜采取以突出文化品位为内涵的综合开发策略,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海陵岛是宋元时期南海丝路的中转站,与宋有关的古迹众多,其中“南海I号”原本就是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一艘远洋商船。宋人朱彧《萍州可谈》卷二记载:“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七百里,溽洲有望舶巡检司,谓之一望……商船去时,至溽洲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已故著名史学家徐俊鸣先生指出,文中的“溽洲”即“螺洲”,就是今天的海陵岛。据考证,在该岛上设镇成为海上船舶避风和补给之港,已有六七百年历史,闸坡镇由此逐渐发展为著名渔港。到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被贬谪雷州徐闻时曾慕名至海陵岛,挥笔写下了“峰眉如黛翠如环,破镜迷离烟雾间;昨夜双鱼何处所,戙船多在海陵山”的绝美诗篇。

海陵岛是历史上的海防重地。1279年宋元交替之际,南宋太傅张世杰崖山兵败后欲前往占南招兵,在途中遇台风覆舟溺死安葬于岛上,其墓就位于今海陵岛力岸村北侧的平章山脚,现设有太傅庙等遗址。现保存于飞鹅岭的古炮台建于咸丰九年,为阳江总兵潘庆所建。此外,大角山、南鹏、马尾等诸岛还残存大量抗战和内战时期的战壕、碉堡等军事遗存,足见其历史沧桑。

海陵岛渔业资源丰富,素有“广东鱼仓”之称,岛上的闸坡渔港是闻名全国的十大渔港之一。目前海陵岛有常住人口约10万,其中近3万人为渔民,长期与海相伴、靠海为生的劳作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观念和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多姿多彩的海洋渔俗文化。如祭海拜船头,岛上渔民敬畏海洋,出海前会祭奠大海,请求海上神灵保佑出海平安、鱼虾满仓。又如海上龙舟,不像江河龙舟那样刻意雕琢,只是由渔民日常使用的“艇仔”插上彩旗,更显出一种粗犷的原始美。

二、借助“南海Ⅰ号”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发展海上丝路文化旅游

从资源禀赋条件看,海陵岛发展旅游业最大优势在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海洋文化资源深层次的挖掘与整合,仍以单元素居多,项目整合不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低,缺乏内涵和外延的发掘,缺少城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因此,制定海陵岛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合作,共同打造跨省区市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精品环游等旅游新线路。策划以“南海I号”、戙船古澳等景点为主的海上观光旅游,开辟广州、三亚等港口城市赴海陵岛的定期邮轮航线,让游客们能够在静态与动态的游历中回顾历史、欣赏美景,让海岛旅游更富有文化内涵。

在旅游开发中,要着力保护利用好岛内古港口、古渔村、古民居等文化遗产。建议借“南海I号”参与申遗契机,加大对岛内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制定完善海陵岛历史遗存以及传统民俗等保护政策,划出相应范围,逐步恢复岛上古港口、古渔村、古民居等建筑原貌,严格保护和修缮太傅墓、那洋村窑址等重要历史遗迹,加强对海岛重要历史人物事迹、民间传说的收集整理工作。对正被现代生活淹没的民俗风情要抓紧抢救、整理,将其改造成新的旅游文化亮点。

作者单位:阳江市社科联

新闻推荐

徐闻救助站悉心护送六名流浪者温暖回家

徐闻救助站工作人员给流浪者派发物资和船票。记者李嘉斌摄本报讯见习记者黎阳明报道:近日寒潮来袭,天气虽冷,但人心很暖。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