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梭圩的那一段繁华

湛江晚报 2018-12-17 10:42

那梭圩菜市场。现在的那梭圩远不及从前繁华。文/宋伟光图/陈建文

那梭圩隶属于廉江市良垌镇,处在廉江、吴川、坡头三地交集的地方。这是交通闭塞的山村小圩,曾经兴盛一时,成为方圆十数里极富风情特色的圩市。

村民商品意识浓

那梭圩在偏僻处演绎繁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梭圩场面积很小,占地10亩左右,由东西走向的两条大街和四条南北走向的横街组成一个呈“目”字形状的圩场。虽然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东西走向的两条大街,其中一条大街是摆卖稻谷、大米、红薯、芋头等粮食和饲养禽畜的米糠、木薯干、薯藤等临时摊档,另一条大街主要是摆卖蔬菜、瓜果等农产品。

两条大街和四条横街分隔成的几个功能区域里,是用砖砌的柱子支撑起瓦片屋顶,建成的没有墙壁的“通心铺”,里面分门别类设有熟食行、咸鱼行、肉类行、杂货行等专门街市。在圩南端的一块空地,是一个露天的猪仔行、家禽行和家具竹器行。在这些大街小巷中,还分布着打铁铺、饭铺、缸瓦铺、药材铺,还有镶牙店、缝衣店等十多间店铺。

即使在商品比较缺乏的年代,那梭圩的货物也是琳琅满目。一些人家院子种的水果;一些人家里辗米打出的几斤米糠;一些心灵手巧的人编织的鸡笼、米筛;一些人家鸡下的蛋,以及豆种、菜秧、薯苗……等等,都是村民可以随手拿到圩里销售的商品,好像现在的网上淘宝,在这里可以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商品意识浓厚的村民,促进了那梭圩的繁荣。

那时,到那梭圩趁圩的人特别多,有购买日用品的,有购买粮食的,有购买农具、农资的,也有些人什么都不买,只是到圩里闲逛,像走马灯里的剪纸人一样,在这个街道总长度不足千米的小圩里反复地闲逛。一些小孩也喜欢往圩里来凑下热闹,看下新奇。

一到冬天,那梭圩到处热气腾腾。饭铺里刚出笼的面包还冒着蒸汽,便被抢购一空。粥铺里刚煮熟的猪肉粥还在锅里翻腾着气泡,不大一会儿便被排队等候的人买光。现做现卖的虾饼,既便宜又香脆可口,是最受小孩子们欢迎的小吃。一种用糯米籺和糖浆煮成的“槌挞籺”甜品,吃在嘴里,一种又软又韧,又甜又香的感觉,不知牵动多少人的记忆。

最繁华热闹莫过于趁“年晚圩”。平时一些家长都不给小孩趁圩,但“年晚圩”周围村庄的大小老幼全部出动了。当地有个说法,小孩子趁“年晚圩”被人挤逼一下才容易长大。那梭的“年晚圩”到处是人挤人,水泄不通,寸步难行,货品也特别多,都是为过年准备的,有卖对联、年画、糖果、饼干、炮竹的,也有卖衣服、布匹、鞋袜的。整个圩里人声嘈杂,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嗡嗡的声浪。

小圩的历史浮沉

那梭成圩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

从那梭圩关帝庙里一块碑文记载:“关帝庙原是圩主宋邓房创建,百有余年,日久旧弊,咸丰十一年,宋邓房首事等会众佥议,捐题重建,而圩内铺户亦乐义捐助”。从碑文推算,那梭关帝庙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距今至少有260年,而那梭圩的形成时间会更长。

那梭圩周边属于丘陵地带,附近村落稀疏,人口不稠,在这样偏僻的角落,是如何形成一个如此繁华的小市集?

那梭圩的形成和兴盛并非偶然。在那梭圩西南面10公里处,有一个繁荣的古商埠——石门埠。据史料记载,石门埠始建于元朝,兴盛于明、清,民国时期曾是石门乡府所在地,亦是商贾聚居地。有大小商铺六、七十间,成为吴川当时最繁忙的集镇。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设为口岸,设有海关税务所和鱼埠,海鱼直销廉江、化州、高州等地,是粤西最繁荣的商贸之地。有资料记载:“先有石门埠,后有赤坎埠”。

而在那梭圩南面不足8公里处,还有一个细罅古渡口。据说,细罅古渡口始设于清末,那时正是赤坎埠商贾云集、贸易盛极之时。来自信宜、化州、吴川、高州、廉江、茂名的商客,将一批批的农副产品从这里上船直运赤坎埠,又从赤坎购回海味布料百货,从细罅渡口上岸后雇请挑夫送往山乡各地。

那梭圩作为石门埠与细罅渡口通往廉茂化等地一个重要的交通支点。石门埠在明、清最兴盛时期,对那梭圩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从高州、化州运往赤坎的山货,从赤坎销往高州、化州的海货、洋货经过那梭圩时,都留下一部分在当地销售。各色各样商品吸引了远近村民青睐,这里便渐渐名气大震,形成圩市。而清末民初,随着细罅渡口的兴起,车工挑夫纷纷取道那梭圩北上化州、高州,那梭圩成了他们歇脚添水的驿站,也留下了当时最时尚的货物在当地销售。此外,那梭圩临近海边,上市的海鲜鱼虾较多,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良垌、平坦、笪桥等圩市没有海鲜销售,这些地方的村民要买海鲜只能到那梭圩。种种因素促使那梭圩的商业持续百余年兴旺不衰。

民国时期,晚清遗俗与广州湾洋风在那梭圩碰撞,呈现出一幅浓缩版的“清明上河图”。每年春节前后,化州、吴川、南三等地的几十台木偶戏班便到这里举行“春班”订戏,各班都派出“大老倌”站台助阵,锣鼓声声、唱曲阵阵,好不热闹,方圆数十里的村庄都会来这挑选戏班,经常出现一班难求,互相争夺的场面。圩日有专门担茶水叫卖的人,沿街吆喝“卖凉水咯”。还有被称为“担烟筒仔”的人,专门给做生意的人递烟筒点烟,求人施舍一分几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那时,那梭圩已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的圩市,更是方圆几十里仅有的非政府所在地的街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这个山村小圩,政府在这里建设了大型百货商场,个体户兴建的各种商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梭圩的兴盛达到了历史的端峰。

325国道和207国道,从那梭圩十公里以外的两侧“擦肩而过”,道路旁边的龙头圩、官渡圩、良垌圩等迅速崛起,而交通仍然闭塞的那梭圩越来越变得残旧逼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梭圩从旧圩场整体搬迁至附近一块更大的地方重建,但依然改变不了颓势。

现在,旧圩场只剩下断墙废瓦,曾经热闹非凡的街市已长满杂草。所幸的是,那梭圩没有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而是以新的姿态,应对外面世界的纷繁变迁。

新闻推荐

吴川首例 “拒执罪”案 “老赖”获刑一年五个月

近日,坡头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被告人魏某、孙某涉嫌拒不执行判决罪一案,依法判决魏某、孙某犯拒不执行判决罪,分别判处有期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