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朱氏祠堂的文化特色

茂名日报 2018-11-20 07:06

朱宴修

在我印象中,祠堂曾一度被简单地认为是反动“族权”的象征,许多祠堂纷纷被拆掉。我家乡白土朱氏祠堂解放后最先被作为乡政府的所在地,后又作为生产大队的办公地方,原先供奉的祖先牌位,统统搬到外面烧掉了。特别是文革时期,祠堂彻底被破坏,只剩下几段残墙断壁,满目疮痍,令人惨不忍睹。

改革开放后,人们拨乱反正,更新观念,对祠堂进行了重新认识,恢复了原来的功能,是纪念先祖,传承宗族传统,维系亲情,聚会议事的地方。特别是每年的祠堂祭祖,已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白土朱氏祠堂从2013年开始重建,历时5年多时间才建成,三进七间过,共1200多平方,青砖绿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很有气派。

我看过不少地方的祠堂,如吴川霞街的林氏祠堂,茂名市新坡合水村新建的的柯氏祠堂,也看过珠三角地区的祠堂,还看过安徽、浙江等地的祠堂。虽然各地的祠堂风格各异,各有特色,而且有的规模也很大。但我觉得白土朱氏祠堂的文化特色更为突出,书画、楹联、石刻等布满祠堂,文化品味浓厚,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徙迁图言简意赅,清楚地说明始祖的由来。白土朱氏的始祖朱长公系婺源朱文公(朱熹)的第17代孙,他的祖父辈从婺源徙迁至福建尤溪,后又迁至广州黄埔横沙,再迁至增城朱村,在明朝成化(即1465-1487)年间迁入茂名白土,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人丁兴旺,至今已500多年,繁衍子孙数万人,分布在茂名及粤桂各地。祠堂里设置的白土朱氏的徙迁图,让人一目了然,知道祖先的由来,历史的沿革。

二、传承朱熹文化,突出道德教育。一进入祠堂,首先看到的是屏封前朱文公的铜塑像,和蔼可亲,让人敬仰。后堂的中间,有朱熹手书的“正气,行仁义事,存忠孝心”10个大字,当然是按原件扩大的。这正是朱熹思想体系的核心,为人处事的根本。朱子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是教人为人处世之道理,显浅易懂,涵义深刻,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损人而利己”“见不义之财勿取”“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朱子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是永不过时的警世恒言,也是我们今天道德教育的经典教材。这次白土祠堂重建,“朱子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由白土朱氏的书法家书写,用电脑刻在大理石上,并涂上金色,通过精心制作,镶嵌在后堂两边的墙上,十分美观、醒目,方便人们学习传承。祠堂建成庆典时,还集体朗诵朱子家训,让朱氏后人牢记祖宗家规,把它作为座右铭,继续传承和发扬。

三、宣传白土朱氏耕读传家,重视教育的好传统。“紫阳一脉传鹅湖世泽,朱氏千秋承考亭家风”“紫阳一脉,血食千秋”等名言被刻在圆柱上和门联上。白土朱氏历来有良好的读书传统。在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白土就曾出过“父子登科”“叔侄举人”的壮举,也曾有人考取进士,秀才、贡生等文化名人众多,是茂名地区的历史上文化名村。白土肇南小学(现白土小学)是茂名地区开办最早几所学校之一,已超过百年历史的老校。解放后,白土人仍发扬宗族传统,十分重视教育,再困难也要让子女读书,考取清华、中大等名校的人数不少。被提拔当厅级、处级的领导干部有数十人之多,科技人才也有一大批。所以白土在重建祠堂时,就大力宣传祖宗重视文化教育的好传统。这几年还举行了“奖学助学”活动,一大批考上大学本科的学子得到奖励,困难学子得到扶持。

四、结合本地特点,宣传乡村文化。把白土几个村的村名、历史渊源等进行提炼,将村名镶入对联中,刻在大堂的柱子上,如“薪火传承五百载,开枝散叶榕木根”,这里的“榕木根”是村名,白土最早迁来居住的村名。“人丁兴旺思永富,丰衣足食油麻坡”,这里的“油麻坡”是村名,“永富”是搬来这条村的始祖。“湖光山色陇亩阡陌方田屋,鸟语花香人杰地灵宜良山”“时逢盛世国泰民安双福朗,岁遇年丰风调雨顺迓谷香”等。以上的“方田屋”“宜良山”“双福朗”等都是村名,镶入对联中,让人一进入祠堂就有亲切感和归属感,乡村文化品味浓厚。

今年国庆期间,我携儿子、孙子等回白土祠堂缅怀先祖,感受祠堂文化,接受传统教育。当我走进祠堂,感慨良多,仿佛感觉到先人的教诲仍在耳边回响。看着祖先们依长幼次序排列的神龛,令我肃然起敬,深切怀念。回到祠堂,我由衷地感到亲切和熟悉。祠堂应是中国的“国粹”,是我国大地上的鲜活遗存,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在那里,能寻找到我们的根,同时也是我们存放乡愁的陈列馆。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溯源沛国家声远,流芳建阳世泽长”。品质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是最为重要的,必须传承和发扬。

新闻推荐

激情红土地

□黄宝湛江这片红土地总是让人浮想联翩。事实上,于前世今生,湛江人与红土地有着太多的千丝万缕。先看湛江出生记:“那些四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