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图书馆古籍特藏管理员吴川与书为伴数十载 用青春守护“文化财产”
吴川
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书籍,是隽永的智慧结晶,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作为市图书馆管理人员,他与书为伴数十载,不仅为读者提供咨询解答,而且在古籍领域辛勤耕耘,抢救修复古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开展古籍知识义务宣传……他用二十载的青春,守护着“文化财产”,与时间赛跑,让珍贵书籍延续着文化命脉。他,便是2018年第二季度“汕头好人”——吴川。
数十载与书为伴
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在市图书馆,众多书籍典册、珍贵古籍文献静静躺在书库里,徜徉其中,恍如踏入历史长河,穿梭在时光隧道里。作为特藏部副主任,吴川每天的工作便是埋头在古书堆里,从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中寻找信息,为每部古籍发放“身份证”,与同事一起为其“把脉问诊”,修复抢救古籍,让它们重焕光彩。
“古籍书库里最古老的藏书,就是这部明朝初年的《洪武正韵》,这也是我们潮汕地区年代较早的刻本。”“这批地方史书是民国时期饶宗颐先生及同仁们编纂《潮州志》时所用的参考文献,连同《潮州志》一直保存下来。”……谈起书籍,温文尔雅的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吴川自小受父亲的影响,对书籍有着特别的喜爱,空余时间经常浸泡于家中的藏书中或者到图书馆阅览。200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成为了一名图书馆员。多年来,接待的读者不计其数,经手借阅的书至少有几万册以上,对于书库里的书籍更是滚瓜烂熟,无论读者需要什么领域的书,他都可以准确寻找到。
住进“新房”搬上网络
图书馆古藏书库内有古籍2万多册,其中明清古籍618种6319册,地方古籍文献343种2350册。这批仅存的古籍,是潮汕文化的血脉,也是历代潮汕先贤及文化学者的智慧结晶。任职以来,他深知肩头责任之重,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唯恐有负重托。由于古籍年久失修,容易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产生霉菌、虫蛀、脆化等,他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设恒温恒湿书库,保证古籍藏品的安全,另一方面,他与同事全面清理馆藏古籍文献,对古籍破损程度进行摸查统计,着手进行修复,在他和图书馆前辈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17年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汕头馆的基本数据和审核工作已基本完成,至2018年7月,已完成清理及低温杀虫的古籍15000多册,抢救修复清末民国间古画13幅、书法作品100多幅。目前,书库已经基本消除虫霉现象,古籍藏品均得到妥善保护。在他的建议下,图书馆迅速推进古籍数字化进程,建设了“中国古籍典藏数据库”,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民国的历代名著、各学科基本文献、经过整理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文献书影10万余册,为公众提供查阅服务,发挥古籍的社会价值、史料研究意义的同时,又避免了过度使用产生的磨损。
出色完成“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对全国的公藏单位的古籍进行全面普查和登记,吴川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深知书囊无底,他边工作边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知识讲座及培训,对自己所负责的古籍数据常常数易其稿,以期准确无误。截至2017年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汕头馆的基本数据库录入和审核工作终告完成,共录入和审核古籍数据659部6257冊,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在全省古籍各普查单位中名列前茅,获得省专家的赞许。随后,他又参与了《广东省古籍普查登记科研课题》项目,并编撰《广东省汕头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即将出版发行,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工作的成果展示。
业余时间,他对流散民间乡野的古籍进行摸查和征集,呼吁民间保护古籍,并与同事们组织起一支古籍义务宣传队,经常深入学校或社区开展知识宣传,配合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的“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等古籍系列宣传活动,拉近了古籍与百姓的距离。
古籍保护工作在外人看来枯燥烦琐,吴川却乐此不疲,提起所做工作总是说自己只是尽绵薄之力,二十年的工作中,他勤勤勉勉、默默付出,与图书馆同仁一道,把这份平凡的工作当成了一份为之终身奉献的事业,让先贤留下来的珍贵史料“活”起来,走向读者,得以传承和弘扬,造福后代。
本报记者 魏青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明聪通讯员吴公宣报道:记者从吴川市公安局获悉,该局交警大队近日依法查扣一辆小车“违章王”,该小车嫌疑违法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