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发布 建议设立湾区发展管理委员会

珠海特区报 2018-07-05 21:37

航拍新落成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新华社发编者按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覆盖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人。

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值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之际,本报整理并提炼了多位专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期待和展望,以飨读者。

八方声音

专家共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为港澳地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港澳关系、城市化发展、国家进一步开放及科技发展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为港澳地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化的深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结合港澳两岸三地制度、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推动改革开放40年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步伐,结合大湾区主要城市的特点整体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研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

打造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大湾区

湾区经济要拥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带,要拥有强有力的经济核心区,具备完善的经济交通网络,拥有一大批科研教育机构,聚集一大批创新型国际化领军人才,这也是世界各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大湾区共有的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

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总布局和安排

大湾区建设要服务于国家新时期现代化战略总布局和安排,要把中国制度和文化因素融入现代化过程中展开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密集地区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促进地区深度合作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明确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都市圈、城市群;同时结合大湾区实际情况,减少粤港澳地区的流动限制,促进地区深度合作交流;此外应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区联盟,在机制体制、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促成港澳和广东省三个自贸区的全面对接。

香港特区政府贸发局研究总监关家明:

大湾区发展合作与竞争缺一不可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该怎么做?关家明认为,湾区合作的关键是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大湾区要考虑的不单是怎么合作,还有怎么竞争。他说,合作的模式有很多,过去是“前店后厂”或“前店后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合作复杂性的提高,“前后”在不断改变,有些行业可能是“前店后脑”,大脑放在后面,门面放在前面。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

在大湾区重点发挥好四方面作用

澳门在大湾区应该重点发挥好如下几方面的作用:发挥澳门精准联系功能,为大湾区构建对外交流的平台;发挥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优势,与大湾区共同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加强中医药产业合作,与大湾区共同开拓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发挥澳门中西文化交往历史悠久的优势,与大湾区共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香港中华总商会主席蔡冠深:

把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知名大都会圈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突破三地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这一举措不仅为区内经贸增长与合作创造新亮点,也将成为内地、东盟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往来的重要平台。香港可以发挥在金融和专业服务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其中,并跟广东和澳门相互配合、互补优势,一起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知名大都会圈。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钟南山:

抓住重大课题在大湾区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于国际化,这有助于打通阻断产业化的篱笆墙,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当前最主要的战略重点应该是抓住重大的课题在粤港澳大湾区转化。粤港澳大湾区应首先着力形成有利于科研转化的大环境,再着力深入基础研究。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李立浧: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等三大产业

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都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来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可将广州、深圳和香港作为三个核心城市,通过核心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大湾区要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都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这些产业其实都不是重资产,而属于轻资产。

大扫描

7月2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在中山大学召开成果发布会,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

“一国两制”“四核心”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陈广汉教授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的“合作重点领域”及“体制机制安排”为指导,分别从基础设施、市场一体化、科技创新、金融和旅游等现代产业体系、优质生活圈、深化“一带一路”合作、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粤港澳深度合作的机理与发展方向,促进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通。

《报告》认为:“一国两制”和四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体制和经济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推进体制和基础设施对接、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协调,实现区域内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借鉴国际经验打造中国式湾区,并与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共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海港和空港群傲视全球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强劲发展,2016年粤港澳GDP总量近1.35万亿美元。其中,香港、广州和深圳GDP总量分别是2.35万亿港元、1.96万亿和1.94万亿元人民币,为湾区经济做出主要贡献。在2017年公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湾区的几大核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均进入前20强。

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其次,拥有五座干线机场,粤港澳地区的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和珠海机场,直线距离不到150公里;再次,2016年全年高速通车总里程高达7673公里,城际轨道交通已有350公里的通车里程。规划建设共15条计1430公里城际轨道,期望形成珠三角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研发经费投入全国领先

在科技创新方面,《报告》显示,粤港澳地区近年来研究与发展人员保持一定增速。据统计,2015年广东研究与发展人员总量为50.17万,比2010年增长了45.6%。2000年~2015年,广东研究与发展人员总量增加了43.06万,年平均增长率为13.9%。

广东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在全国领先。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6年广东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2035.14亿元,总量首次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3.2%。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2.56%,同比提高0.09个百分点。

从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增长趋势来看,自2009年到2016年,广东经费投入规模不断扩大,由2009年的652.9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035.14亿元。随着广东研究与发展经费的迅速提高,经费投入强度也在稳步增长,到2016年,由2009年仅占GDP的1.65%提高到2.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1%。

建议设立湾区发展管理委员会

《报告》还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首先是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陈广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央政府在湾区建设中需要扮演重要角色。要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协同区域发展中的关系,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要素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产业合理分工。建议成立由中央政府主导、粤港澳三地行政主要领导参与的湾区发展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若干行业委员会,负责规划和协调区域发展。

同时,推进基础设施的互利互通。强化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打造便捷和高效的区域交通圈。加强湾区港口群和空港群的合作与协调,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联合其他港口和机场共建国际港口群和机场群,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门户。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报告》建议大湾区要大力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努力将香港、广州的高校、科研资源与深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珠三角的产业和市场结合起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创新能力。

此外,《报告》也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湾区国际化、便利化、法制化营商环境、建立多元化协同产业发展体系和共建优质生活圈。

量化指标考察可持续发展力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教授的著作《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以“理论、指标、排行、量化、预测”五个板块,探索粤港澳区域各个城市即将出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剖析各个城市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未来发展目标的有限层次,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共13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测度指标选取遵循统计口径一致、数据来源可信原则。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定量分析和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进程。

考虑系统内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动态影响,以2005年为基期,定量计算粤港澳大湾区11城2006年—2015年可持续力。

《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按照时间序列分别对每个城市的可持续力折线图和雷达图依次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该城市可持续力变动的主要因素。按照空间分布对粤港澳大湾区2015年可持续力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在2015年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前三位城市。

(穗日)

信息集锦

深湛高铁全线贯通大湾区辐射能力再升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7月1日,深湛铁路江湛段接入已有的广珠城轨与广深高铁,使得广州、深圳可以直达湛江。同时,通过铁海联运方式,广州、深圳经高铁可直达海口。

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将通过高铁网络与铁海联运等方面,将辐射范围扩展至北部湾城市群,同时与海南自贸区(港)相连接。

据广铁集团消息,该集团在全国率先推出“公铁海联运”方式,乘客从湛江西站(海口站)仅凭“一票”可乘船横跨琼州海峡至海口站(湛江西站)。这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已实现通过高铁网络辐射粤西和北部湾城市群,同时连接海南自贸区(港)。

粤港澳大湾区9+2

创新空间站(深圳站)挂牌

据《深圳商报》报道:日前,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深圳市大公坊创客空间举行。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民协创新专委会粤港澳大湾区9+2创新空间站(深圳站)挂牌仪式。

深圳,是中国民营科技的重要创新阵地和前沿城市,中国民协在深圳这个创新之都、创客之都设立创新专委会,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中国民协的专门机构之一,该创新专委会将担负起以深圳为阵地,创新服务全国的重要责任。

据介绍,创新专委会将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各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凝聚创新能量。深圳作为全球“创新之都”,中国民协创新专委会在这里成立,将会带动中国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湾区,提供充足资源和动能。

广州推出“穗澳通”将商事服务延伸至澳门

据新华社广州7月3日电广州市工商局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3日签署合作协议,推出“穗澳通”,把内地商事服务延伸至澳门地区,便利投资者快捷落户广州。

根据合作协议,中国银行将充分利用在澳门地区的网点资源优势,为有意愿在广州投资的申请人提供广州招商政策宣传推介、投资备案审批、企业名称申报、证照办理等商事服务。

广州市工商局将向中国银行开通商事登记、企业年报等绿色通道,向中国银行提供澳门投资者登记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

据了解,广州市工商局从2018年起分步推行商事服务“跨境通”。今年3月,以香港为首站,广州推出商事服务“穗港通”,澳门是广州跨境商事服务的第二站,未来还计划在台湾推出“跨境通”。

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在穗举办专题企业对接会

据中新社广州7月4日电7月4日,2018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广州暑期实习计划,于广州华厦大酒店举行专题企业对接会,为即将在广州开展实习工作的新一批香港青年打气。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办的实习项目。此次迎来的新一批香港青年大学生是由香港青年发展委员会及民政事务局资助、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带领的共29位香港青年大学生。广州市港澳办副处长杨嘉,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荣誉主席徐小龙及台湾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协会会长陈建骐担任主礼嘉宾,并有11家企业代表出席。

新闻推荐

湛江市创文后交通秩序整治取得较好效果,但也存在反弹迹象记者走访市区发现 车辆乱停放 出行太闹心

三辆小车停靠在赤坎海萍街路口。几辆小车乱停靠在赤坎新春路,影响过往车辆和行人。椹川大道北的人行盲道被乱停放的小车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