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稻耕文化与农耕博物馆

云浮日报 2020-05-16 08:38

游客参观罗定市农耕文化馆纺织工具(麻篮)捕鱼工具(河转)葵篷(雨具)风柜展馆一角本报记者区伟东

通讯员苏汉荣

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罗定市特别注重保护和发展稻耕文化,不仅建立村的农耕博物馆,还宣传农耕文化。一件件农具、一句句农耕词语,都是跳动的音符,都在演绎着丰富多彩的罗定稻耕文化,让人们把历史记住,把乡愁留住。

罗定稻耕文化——《春牛舞》,主要以歌舞的形式描述农民的日常生活、耕种过程以及丰收的喜悦,内容有:正月新春舞牛拜年、姑娘探外家、十教女、犁霜田、耙秧田、整秧田、下谷种、辨秧、拔秧、煮朝(早饭)、担秧插田、戽鱼、睇田水、耘田、辨禾、割禾、打字古、采茶、送女等等,

罗定稻耕文化不仅有《春牛舞》,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塘社禾谷醮》、《泷州歌》、《东山庙会》,罗定市非遗保护名录《泷水民歌》、《泷水童谣》、《泷水字眼调》、《粤曲曲艺》、《醮会》、《灯谜》、《罗定民间天气观测》、《谚语》等等。

乡村的农耕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耕作农具、生活用品、耕织用具等,也有专题的农耕博物馆,如丰硕成蚕桑博物馆、耕作农具博物馆、二胡博物馆等。

罗定稻耕文化体现得最令世界瞩目、最具时代意义的,是当年十九路军将士在战场上戴着具有罗定稻耕文化印记的铜鼓帽浴血奋起抗战,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用血与火淬炼爱国主义精神。

稻耕文化,挥不去的是记忆,留住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种桑养蚕 作茧致富 罗平镇泗盆村蚕桑产业发展见闻

本报记者梁湛华特约记者曾伟明白花花的蚕宝宝在嫩绿的桑叶上蠕动着,贪婪地吮吸着桑叶里的养分,发出“沙沙沙”的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