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兄弟携手创下近10亿销售佳绩
木森公司董事长黄运昭和两个儿子一起研究新产品。
黄氏兄弟在广交会上同美国客人商谈。(受访者供图)
保温杯产品
木森公司生产车间。
编者按
青年的未来,企业的未来,阳江的未来。青年一代创业者,是阳江企业开创未来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阳江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现在正值企业新老交接之际,转型突破的新使命,落在了新一代阳江年轻企业家肩上。处于转型的关键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的传承更迭与企业家精神接力,呼唤有所作为的新时代“后浪”。为了发现阳江新一代年轻企业家的创新故事,展现他们的思想风貌和雄心壮志,本报策划《聚焦创业新一代》系列报道,今天推出首篇报道。
2021年1月23日,像往常一样,在阳江市阳东区万象工业园的木森保温杯工厂里,两条纯自动生产线上,60只机械手不停转动。其他流水线上,成千名工人正有条不紊,紧张忙碌。这里,每天有7万只保温瓶生产出来,输送到世界各地。
时间倒流一年,回到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平静的生活,也打乱了全球经贸的正常运作。尤其是中国境内的外贸企业,经历了国内停工停产潮,又要面对国外边境口岸关闭的难题,有人形容这一年是外贸“寒冬”之年。然而,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木森公司年销售总额仍然超过9.5亿元。作为公司“领头羊”,70后“创二代”黄思华和黄思侨功不可没。
“两个儿子堪当大任,我为之骄傲!”站在两个高出半头的儿子中间,67岁的父亲黄运昭一席话,道出了老一辈的欣慰。
创新,是创业的动力
说话直爽,充满激情,45岁的黄思华穿着一件白色连帽卫衣,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他回忆,从记事起,对父亲的印象就是早出晚归忙碌不停,为了工厂的业务常常出差,奔波在外。作为改革开放以后阳江较早下海创业一代的黄运昭,曾经做过矿产贸易,也开过针织机械厂。黄思华从小就领略到了父母的不易,做工厂的辛苦。他常常被父亲出差回来谈到的见闻所吸引,年少便立下志向要闯荡商海,成就一番事业。
黄运昭十分重视教育,从小就对两个儿子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1997年,二儿子黄思侨考上中山大学电子系,而此时在中大计算机系读大四的黄思华,正面临着去哪里就业的抉择。作为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不少政府单位对黄思华伸出了橄榄枝,在父母的建议下,他最后选择了工作稳定的建设银行。
然而,骨子里就不喜欢安稳的黄思华,才工作一年时间,就产生了放弃“铁饭碗”创办实业的强烈愿望。“我不想守着一份工资过安逸日子,想到商海搏一搏。”说干就干,黄思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合伙开了一家计算机网络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不少阳江人来说,计算机网络还是新生事物。读计算机出来的黄思华凭借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很快便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回忆起第一次创业的那段日子,黄思华说:“特别快乐,特别开心。”
在创业三年后,不安于现状的黄思华,又做了一个惊人决定。他认为,阳江的电脑网络市场太窄了,他要转做外贸,把市场做到全世界。2003年,黄思华重新进入大学校园,脱产攻读了半年外贸。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台湾商人,了解到在国外竹木餐饮产品非常风行。敏感的黄思华,在河源找到代工厂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然而,因为经验不足,两年间黄思华没有赚到一分钱,还把自己做计算机网络公司赚到的200多万元积蓄全部亏光。
“2004年,我从河源回到阳江,将近半年时间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自己会失败?”黄思华,说这段惨痛的经历给了他一个最大的教训,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评估风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仅凭一腔热血,一时的兴趣是成不了事的。”不甘心创业梦就这样戛然而止的黄思华,重新考量市场,反复比较各种信息,做出了一份全新的创业计划,并说服父亲黄运昭和自己一起,进行第三次创业。
2005年,黄思华与父亲在阳东合山镇共同创办了木森公司。“第一年真的很辛苦,我又做设计师,又做销售跟单员,忙起来还到车间当生产员。然而再累也要坚持,我不允许自己再失败。”黄思华说,那年一直在心里暗暗和自己较劲。
2006年,黄思华带着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第一次走进“广交会”。为了节省租金,父亲黄运昭把摊位租到了一根柱子旁边。没想到,这个角落里的摊位引来了如潮的客商。黄思华回忆,当时展馆内几乎没有同类产品,设计精美的竹木餐厨用品刚亮相,就吸引了众多欧美采购商。“当时厂里只有两三个技术骨干,为了准备这次‘广交会’,最紧张的时候我连续熬了三天三夜,硬是拿出了100多款产品参展。广交会回来后第二周,就接到了一个挪威的越洋电话,他们下了5万美元的订单。这是我回来创业后获得的第一张订单,记得接电话时,我的手都是发抖的。”黄思华第一时间给父亲打电话报喜。
因为设计新颖,质量过硬,木森产品获得了诸多海外买家的青睐,很快便打开欧美市场的大门。2006年起,公司订单逐年增加,每年均有20%—30%的增长幅度。“公司主要销售市场在欧美,其中70%是美国市场,20%欧洲市场,10%是其他地区。沃尔玛、特易购、好士多等国外著名的几大超市都是我们的客户。如今提到竹木餐厨,许多采购商首先会想到木森。” 黄思华自豪地说。
传承,是创业的精神
作为家族企业,创新固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传承”更是与生俱来的责任,青年创业家身上,肩负更多的是父辈的光荣与梦想。
公司日益发展壮大,黄思华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用了。“2009年开始,我就不停地做弟弟黄思侨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回来和我还有父亲一起管理公司。” 回家接手企业,意味着离开安稳的国家单位,面对未知的将来。经过几番考虑,黄思侨还是作出了最终的选择。 “我也曾经犹豫过,但木森是家族的共同事业,我作为家中一员应该回来。而且在这里也能实现我的管理理念,获得更大的人生价值。”他真诚地说。
2010年,黄思侨辞去中国移动的高薪工作,加入到了父亲和大哥的创业团队,给木森公司注入了新的力量。在父兄打下江山的基础上,黄思侨不断创新,他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公司须由原来家族式的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迈进,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推动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改革,加速工业信息化转型。
然而,理想非常丰满,现实则总是充满骨感。 “回来第一年我简直要崩溃,因为原来在单位我管理的都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大学生,理解执行能力很强。但是回到工厂,面对的是水平参差不齐的工人,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态环境。”黄思侨刚回来接手管理的那年,公司就为一张300万美元的订单赔了30多万美元,他更彷徨了。踌躇不前的时候,父亲安慰他:“做事先做人,做人一定要有担当,要有包容的心态,不要患得患失,要大胆往前。”
父亲的一番话,安慰和鼓励了黄思侨。他开始沉下心来,重新梳理改革思路。如何将在移动公司学到的先进管理理念,在传统制造业落地?黄思侨认为,薪酬改革的效果是企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制度是保证。他提出,要为所有员工建立公平公正的赚钱平台,让所有员工知道他们都是为自己打工。并且及时兑现对员工的承诺,让员工跟公司一起共同成长,一起共赢未来。
“2005年,我跟着黄思华从河源到阳江,在公司已经15年了,买了房,也买了车,我还介绍了很多老乡过来工作。事实证明,我确实没跟错人。”李伟坡是一位有点腼腆的小伙子,但说起老板的好,还是不由自主提高了声调。木森公司的副总经理黄素国说,他也正是认可父子三人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公司的企业文化才加入木森的。“我们公司对员工的关怀是实实在在的,已经有60%的员工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黄素国掩饰不住开心。
黄思侨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员工数量从17人发展到现在的2500多人,其中工龄超过5年的有600多人,工龄10年的有69人,工龄超过15年的也有9人。留得住员工,得到他们的认可,对我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追求高效、注重务实,这是黄思侨在国企服务9年养成的习惯。“民营企业的资本是有限的,因而对于创新、转型升级,我们必须进行科学准确评估,敏锐洞悉市场需求,获得持之以恒的创新能力。目前,木森竹木餐厨用品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但未来可能还有激烈的市场鏖战。所以我们拓展做硅胶厨具,做大理石餐厨,做不锈钢杯壶、小家电,全力开拓多元化市场。我们现在有六大生产基地,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并且做到行业一流。”他对企业未来充满信心。
制造业,坚持就有希望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很多外贸企业而言,是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的一年。在严峻的国际竞争中,黄思华、黄思侨两兄弟没有退缩,他们抓稳美国市场,主动让利给客户并延长收货款时间,同时加大内销力度,开拓国内自有品牌,最终化危为机,实现了疫情下的华丽逆袭。
黄思华说,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多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对于传统制造业的坚持和信心。“中国的制造业目前在国际上处于上升阶段,按我的理解,制造业分为两个,一个是制作,一个是创造,制作的阶段是中国大部分企业正面临的状态,而我们要努力的目标是进入创造的阶段。当一个企业拥有创造的能力,并且拥有把它制作出来的能力,这个企业就如朝阳初升,充满希望。我们生产的日用品是百姓刚需,刚需的东西永远是最大的市场。如果能够把我们的制作做到最好,坚持把我们的创造做到极致,制造业的前途是非常有希望的。”
国际商战,场场伤筋动骨,令人欣喜的是,黄思华和黄思侨两位眼光独到的青年创业家已能理性分析,准确研判,从容应对。2012年,木森1000万件硅胶餐厨用品工厂竣工投产;2016年,又扩建了年产600万件大理石餐厨用品工厂;2017年,投资1.2亿元建保温瓶工厂,年产量达到2000万只;2018年公司开启集团化发展,扩建万象三厂,厂房面积发展到20万平方米。2019年,大力扩建内销保温杯工厂和注塑工厂,投入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 。2020年,木森再度发力,投资建立10万平米小家电工厂进军小家电行业。
在木森公司,父亲黄运昭就像一面旗帜,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黄思华、黄思侨兄弟俩则紧紧把握着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每一次商海变幻,他们都是父子兵同上阵,并肩作战,走过了初创的艰辛,挺过了金融危机,闯过无数的风险坎坷。“市场风云是瞬息变幻的,唯有创新、拼搏、担当,才能赢得明天的市场和尊严。”这是这对70后兄弟最深的感悟。
■ 策划、撰文/李宗君■ 图片/陈建华 李宗君(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市消防部门发布防火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