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诗词之清爽,兴乡村文化之新风
↑ 阳东乡村诗词文化振兴暨李世焱诗词座谈会现场
→ 阳东区良洞村已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文/周 雅 图/李向东
“野陌闲居一老翁,耕诗乐播乡土风。”这是乡土诗人李世焱对自己日常创作的定位。李世焱是阳东区东平镇良洞村人,他以诗人之澄澈目光看四季流转,将农家生活中寻常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赋予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用生动、清新、幽默的笔触为人们描绘一个快意、宁静又意蕴悠悠的乡土阳江,用他手中笔唤醒人们的乡愁,去题写乡村文化之“诗”。今年1月17日,这位老诗人驾鹤西去,身后留下数千首诗词,包括两本作品集:《一家村诗絮》《狮山小草》。
5月8日下午,由阳江日报社和中共阳东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阳东区文联、东平镇政府承办的“阳东区乡村诗词文化振兴暨李世焱诗词座谈会”,在东平镇良洞村文化活动中心举行。阳江市作家代表和诗词爱好者相聚一堂,围绕李世焱的诗词风格、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等进行了座谈,就如何振兴阳江乡村诗词文化,以诗词之美来留住乡愁,把阳江“中国诗词之市”的文化品牌擦得更亮,让诗词创作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展开探讨。
市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市楹联学会会长容振标说,李世焱先生的两本诗集,主要内容是田园风光、农村气象、咏物抒怀、诗友唱和、闲情诗话等,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对本职工作与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他对事物观察入微,深思熟虑,用朴素、形象、雅俗共赏的文字,用辛苦与心血哺育了这两本优秀诗集,对家乡,对阳东区乃至阳江的诗词创作,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容振标表示,阳江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声名远播。早在2003年,阳江便获得了“中国诗词之市”的荣誉称号。我们应该以繁荣阳江诗词文化创作为己任,擦亮国字号品牌。繁荣诗词创作的关键举措,是加强诗教和培养诗词人才。我们应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发掘宣传李世焱极具阳江乡土气息的诗作,加强对阳江市诗人的培养。“李世焱是一位战士诗人、乡土诗人、农民诗人,宣传他的人品与诗词作品,是展示、振兴阳江诗词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容振标说。
容振标提出,振兴阳江诗词文化,还要做更多的推动和普及工作,例如让诗词进基层、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等。今年是阳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节点,他建议应该把诗词创作与正在进行的“创文巩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让诗词创作助力阳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别却春寒夏日新,狮山翠岭耀红云。暖风荡漾飘诗意,德艺馨香启后人!”座谈会上,市作协主席林迎以一首短诗致敬李世焱老人。他说,虽然与这位老诗人素未谋面,但从其生平事迹以及诗词作品中,足以感受到他为人的忠厚谦和、对生活对诗词文化的热爱,自己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林迎表示,描述田园风情,展示缤纷多彩生活,是李世焱诗作最明显的主题。“国色亭亭绽帝家,芬芬桃李凭春华。谁能露脸同争艳?独我田园四季花!”在《狮山小草》第一辑的题头诗里,作者便以清新之笔把田园生活给他带来的惬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李世焱热爱生活,对季节轮回变化的感悟相当到位。在他的笔下,四季流转皆成诗。他凭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把一年四季的农情特点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反映人勤春早之情态:“心中忆得吟春句,纵有飘窗也不寒。”描画“春种”,又是别样情趣:“一解千年田作苦,机声响处不抡锄。”表现其他季节,亦各有特色,如“千厢谷物正镰开,垅亩青秧待植栽。”“秋分送我半丝凉,天物迟来瑞也祥。”“几分山色秋遗韵,是日痕消景入冬。”等等。“细品其诗,颇有杨万里、范成大等宋人之诗风。意境明净优雅,读后如赏青莲;诗句流畅自然,通俗易懂,甚至不乏农家俗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林迎说。
林迎认为,李世焱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基层的文艺工作者,为人勤快可亲,即便到了年迈体弱之时,都还兢兢业业服务于基层文化建设,在良洞村建设起了村级诗社。无论是镇文化站还是村文化室的诗歌榜评审,大家都邀请他做“宗师”。这种热心公益无私奉献之精神,闻者无不为之感动。希望李世焱这种可贵品格和良好的艺术修为能得到代代承传 。
阳江日报社社长黄仁兴说,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文化活动就无法落地无法生出根来。良洞从始迁祖开居近四百年来,始终重视文化的吸收与传承,乡土文化气息浓厚。在一大批像李世焱这样的乡土文人的熏陶下,良洞村形成了以读书为荣的良好风尚,诗歌书法、诗词楹联、家风族谱、传说故事、建筑遗存、传统技艺等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遍地开花,是阳东区远近闻名的且被纳入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行政村之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首先应该是文化振兴。文化是一个地方最具有传承性和渗透力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良洞村便是一个良好的由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样本。黄仁兴指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顶层设计,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注意挖掘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建设。要将原生态与旅游韵味结合起来,让人们记住乡愁。“一个地方,旅游定品位,文化论输赢。文化是最具有深远影响的软实力。”黄仁兴说。
近年来,阳江日报社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地做了一些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许多点赞。“这让我们倍受鼓舞。接下来,阳江日报社将一如既往地投入人财物力,每年精准地物色好一些抓手和寻找好若干切入点,为振兴阳江乡村文化贡献党报的力量。除了传统的报纸版面,还将利用互联网途径和新媒体平台,以实现优质乡村文化内容的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多元化传播,挖掘、宣传和推介本地厚重的乡土历史文化,助力阳江乡村文化的振兴和发展。”谈到媒体的担当和责任,他显得信心满满。
阳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锦云表示,阳江市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先后获得“中国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等荣誉称号。当前,阳江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特殊的座谈会,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让诗词文化助力阳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李世焱老诗人用诗词倾诉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抒发理想抱负,描绘锦绣山川,吟唱建设成就,歌颂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求索奋斗的创举。他的诗词不仅展示了阳东诗词的魅力,更为繁荣阳江诗词文化、促进乡村诗词的发展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阳东将会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寻找并扶持一批勇于追求真善美、淳朴的乡土诗人,切实加强全区乡村诗词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一大批如李世焱这样的诗词创作者的带动下,阳东的诗词创作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接下来,阳东将进一步加强诗词人才培养,通过重点作品扶持、定点深入生活、作品研讨、文学评奖等各项创新举措,打造一支更有活力、更多元的诗词创作人才队伍。
置身于这个伟大而多彩的新时代,一定会有更多的朋友与诗词结缘,一定会有更多的诗人扎根一线、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
阳东区文联原主席李代文与李世焱是同乡,两人曾经有过长时间真挚的诗文交往。
李代文介绍,李世焱是阳江市“漠江诗社”会员,1955年中学毕业,1956年参军保家卫国。李世焱从1956年在部队《战士报》开始发表诗歌,直到2020年元旦,创作诗词、书法作品数千首(件)。除了阳东区文联、文化馆专门为之编辑出版的《狮山小草》和《一家村诗絮》,还有大量未编辑成书的佳作,以及硬笔书法作品。
在李代文的印象中,由于参军的经历,李世焱有一身铮铮铁骨以及一双闪烁着智者光辉的眼睛。作为镇(公社、乡)里的广播员,他常常骑着单车奔波在各村庄(大队)之间,爬电线杆,维修有线广播,是一个爽直的人。
李代文表示,李世焱的诗词,不事雕琢,信手拈来,接地气,诗句积极、乐观,满透乡土之风。他坚持创作,甚至坚持每日一诗,所作诗词充满灵气、性情开阔;他寄情于诗,身上透着一位民间诗人的朴素情怀。带着这种情怀,李世焱不仅自己写诗,还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良洞村以及周边村镇的乡村诗词文化建设。2007年,在李世焱的倡议下,阳江首个村级诗社——良洞村诗社成立。诗社得到村支部、村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常常组织读书会、出墙报,让村民分享诗词乐趣,繁荣至今。“李世焱老诗人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诗作和品行都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从中能读出自己和社会,读懂人生,读出文学的高境界。”李代文说。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刘瑞孙从写作手法上与诗友赏读了李世焱诗词。
他认为,李世焱的诗词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进行鉴赏:一是内容题材的“临地气”。二是偏爱七绝格律诗体裁,深得七绝写作的要领。三是诗艺娴熟,格律精严,却又不拘泥于成法。四是较好的文学修养,讲究写作技巧,熟练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五是浅易淡雅含义丰富的语言。六是多用白描的手法。
他指出,诗词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是李世焱等乡土诗人最大、最鲜明的特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为越有地方特色,就越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越能被认可。例如,李世焱的《年味杂记》十首,以诗人家乡良洞村的年俗风情为描写对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很能代表李世焱先生诗词“临地气”的特色,让人读来印象深刻。地气十足的还有《第一庄》和《春水环村》。《第一庄》写的是良洞的村墟,《春水环村》写的是陂头回水绕庄门的村情,都是良洞村特有的风情,所谓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把如此独特的题材采撷入诗,没有比这更接“地气”的了。
此外,刘瑞孙分析,李世焱的诗词大多采用白描手法。如《货郎》,此诗以白描的手法,把货郎放置到繁荣熙攘的集市背景下,以简练的文字表现出其特征,抓住他大声叫卖的特点作勾勒,有很强的形象感,也充满了审美情趣。“李世焱先生诗词,用语显浅通俗,却别有韵味,正所谓‘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达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准。”刘瑞孙点评说。
阳东诗社顾问谭剑国表示,李世焱的诗涉及社风时政、乡情故土、民间民俗、花鸟虫鱼等,泥土气息浓烈,故乡之情深厚。读他的诗,让人既为他直率的诗风所感染,又为他厚重的诗情所触动,仔细咀嚼,能从中体会到一股清淳的乡土味。
除了乡土,“真”“淡”二字同样贯穿于李世焱诗词创作中。他真切地感受田园,感受家乡,感受生活,感受世界,然后把感受到的用朴素简练的文字真切而巧妙地表达出来,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他把两本诗集命名为《狮山小草》和《一家村诗絮》,不无道理,他生于斯、长于斯、劳于斯,浓浓的真情厚意涌于笔端,写出来的诗词无不散发出浓浓的乡情味。”谭剑国说。
谭剑国表示,像李世焱这样对家乡满怀乡土情的乡土诗人,阳东还有不少。近年来,阳东乡村诗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诗友们经常组织外出采风、座谈研讨、雅集交流、出版诗集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阳江诗词的乡土之风,这是阳江诗词的一股清新之风,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大力发扬。源远流长的中华诗词,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灿若星辰的艺术魅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之一。我们要把传承、繁荣和发展中华诗词当作一项事业来干,这样才不愧于阳江“中国诗词之市”的光荣称号。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梁如庆深情回忆了早在1973年他与李世焱探讨诗词的往事,对李世焱的才情以及开阔的胸襟印象深刻。
“老妪能解”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追求的境界,据传他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听不懂就改,力求让自己的诗文明白易懂。梁如庆认为这样的境界,同样体现在李世焱的诗词上。李世焱诗词通俗而高雅、简洁而清新,有传统功力又具时代特色田园风趣。他的诗词平白通俗,更不故弄玄虚,从他跋中自称的“成吟多是俚语村歌”可见一斑。
梁如庆认为,李世焱诗的高雅不在曲高和寡的晦涩言语、典故上,而是体现在他的境界以及个人思想艺术所达到高度上。他在自画像中有“甘为诤友他山石,恶对钱梯宦海航。度日深明求对号,惯将淡泊作清香”,便是他为人作诗的写照。他对祖国、人民、乡村、诗词等有深沉的爱,这在诗集中多处均有表露,让人感奋。“李世焱不愧为今天我们建设幸福新农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诗词之市的好榜样。”梁如庆说。
最后,梁如庆作了一首七律《阳东李世焱先生诗词座谈会感怀》,以表追忆之情:
寻芳避疫更追春,
良洞狮山拜竹君。
陇陌清芬心肺沁,
云笺雅趣侣俦熏。
人生百态真为本,
命运千途寿是根。
焱叔陶公天和唱,
诗词名市日添新。
新闻推荐
市领导到阳东区检查“五一”期间安全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