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民间美术与民俗崇拜
冯学在先生收藏的冼夫人画像。
江城城西东砵村清宁宫冯盎将军塑像。
清末阳江城庙宇里的“刘关张”塑像(美国医生杜布森摄)。
阳西县梁氏宗祠(清雍正年间建)的木雕装饰。
阳江埠场永华舞龙队在市民俗艺术节上表演。
阳江民间艺人表演“鲤鱼化龙”。
阳春通真岩达摩石刻像。
阳江龙舟风采。
工匠张德荣用竹篾扎制“龙头”。
阳江风筝非遗传承人梁汝佳生前和儿子梁玉泉在扎制风筝龙头。
左文康精工制作木雕龙头。
《清史稿》(地理十九)载:“漠阳江自阳春入,至州治南为鼍江。”又载:“鼍江畔有山丘,因形似鼍,故名鼍山。”
“鼍”是一种鳄科爬行动物,亦称“鼍龙”,穴居江河岸边。阳江城自古治地中心在漠水之滨的鼍山下(位于现在的阳江学宫背面),故称鼍城。
阳江籍国画大师关山月1994年回故乡,曾为家乡人作“风骚尽领荫鼍城”的题词。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是华夏先民信奉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鼍龙”,则是阳江人图腾崇拜的吉祥物。阳江带“龙”字的地名较多,阳江的民俗、绘画、雕塑、工艺等,也体现了民间图腾文化。
每逢春节或庆典,阳江一些地方有舞龙的习俗,祈求吉祥如意、风调雨顺。1954年2月,全国各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在首都北京举行,原阳江县平冈舞龙队代表广东省参加演出,舞龙节目《双凤朝牡丹》获得优秀节目奖。
阳江民间艺人扎制的“龙”工艺独特,活灵活现。1998年10月,阳江市组织的舞龙队表演《鲤鱼化龙》,应邀在南海影视城演出,并由央视拍攝在体育频道播放。阳江民间舞蹈《鲤鱼化龙》《双凤朝牡丹》的龙、凤、鱼,圴采取美术技巧扎制,受到专家认可,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阳江民间工艺美术纳入了“龙”文化,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重阳节的风筝比赛,更展示出阳江“龙的传人”的精气神!
江城南恩路左屋巷“巧成饼印店”,是在2000年版《阳江县志》留下记载的百年老店。该店的掌门人左文康,是阳江龙舟的龙头、龙尾木雕工艺的传人。
左氏木雕龙头、龙尾用料考究,工艺独特,造型生动,色彩艳丽。龙头气宇轩昂,瞻望前方;龙尾几度弯曲,像波浪起伏。制作木雕龙头、龙尾从选材、画图、刻雕、上色、抛光,要经过多个工序。左文康从10来岁开始做木雕,江城区各地龙舟的龙头、龙尾基本上都是左氏雕制的,就连阳东北惯、江门恩平等地的龙船队都要慕名找上门。
2005年,江城造船厂厂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张德荣先生,用竹篾扎制两个“龙头”,在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精品展中分别获铜奖、优秀奖。获奖作品被收进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出版的《广东民间工艺精品集》。
张德荣近年除了扎制竹篾龙头外,还精工雕镂微型的木雕龙头以及人物头像,拳头高的仿真小龙头,神形兼备,在展出时吸引了许多美术界同行。
江城造船厂副厂长、副总工程师周世赏出身于阳江造船世家,自1984年江城恢复龙舟竞渡活动以来,经他设计制造的龙舟约有70多艘。近年他精工雕制的龙舟船模栩栩如生,深爱收藏者青睐。
在每年重阳节的风筝赛事中,具有阳江特色的龙串类风筝尽显风骚。阳江龙风筝的设计制作采用“仿生学”原理,安装上龙角、龙眉、龙眼、龙鼻、龙口、龙牙、龙舌、龙腮、飞耳、龙珠等,放到高空时,能摇头摆尾,栩栩如生,还能附加有声有色的“龙吐珠”“神龙吐火”“催蛾”等特技表演。“阳江龙”风筝从头到身躯、肢爪都形似传神,在空中摇头摆尾,宛如神龙飞天一般。
民间美术不仅是民间传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宗教文化服务。阳江地处南疆,古为百越之地,虽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仍保留着岭南独特的民俗风情,有祭祀先贤、崇拜神祗的习俗,兴建的寺、庙、庵、堂、宫等遍及乡埠。
阳江人除了虔诚的妈祖、冼太夫人信俗外,还奉立观音、佛祖、十八罗汉等佛教诸神,其他神祗有关帝、文昌、玄帝、康王、华光、刘三、土地等民间大众神,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崇祀习俗。
阳江兴建妈祖(娘嫲)庙始于宋代,盛于清代。妈祖是阳江民间祭典的神明,据不完全统计,阳江历史上曾有30多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妈祖庙,现存(包括新建、重建)且对外开放的妈祖庙有17座。人们向妈祖求子、求平安、求幸福、求解困消灾,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成为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的文化纽带。
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娘嫲诞”,阳江人奉妈祖神像在城内外巡游,俗称“娘嫲出游”。沿途各条街都要“挂公仔”,即由民间画家以传说故事为内容,分别画在木板上沿街张挂、展出,其中有“鲤鱼化龙”“大闹天宫”“双凤朝阳”“水漫金山”等,沿街民众当成流动美展争相观看。
阳西县儒洞天后宫至今仍保留盛大的“娘嫲出游”活动,每年一小游、六年一大游,游神时万人空巷,蔚为壮观。
妈祖为外来神灵,冼夫人为本土神灵。据考证,阳江市共有8座冼太庙,其中春城、双滘、八甲、潭水共4座;阳西上洋、阳东大八、江城双捷及城区共4座;2015年在江城区罗琴山脉的月亮岭建有冼夫人冯盎将军纪念馆,城西街道东砵清宁宫内也立有洗太、冯盎神像。
由宗教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神话故事,有的以雕塑以及壁画等形式,保留在阳江各地庙宇、祠堂等建筑物中。除了传达一定的宗教观念之外,还显示了阳江古往今来高雅的美术工艺。
佛教是舶来的宗教,传入阳江后,对阳江人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素有“粤西第二禅林”之称的阳西净业寺,被誉为“玉佛的王国”,是因为寺内藏有二百多尊缅甸玉佛。其中,有一尊造型精美的玉卧佛长7米、高2.5米、重达27吨,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卧佛。
在阳春春湾通真岩岩洞内,有众多摩岩石刻,其中“佛祖达摩崖画像”最为引人注目。2006年9月22日,《南方日报》头版刊登《阳春发现达摩崖画像——可能为隋朝作品,为其最早传世像》。接着,《人民日报》也刊登了有关“达摩崖画像”石刻新闻。
通真岩达摩祖师像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炯,戴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禅意盎然。“达摩崖画像”的发现,对研究阳江佛教传播历史和发掘摩崖壁画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市教育局保健所发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用眼卫生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