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伴我度童年
孩提时代涂鸦的《丁字画》
阳江电影海报(何瑞基/作)
连环画《三毛流浪记》
连环画《红孩子》
1958年南恩路娘嫲庙墙上的诗配画(冯良济/作 冯玉英收藏)
上世纪五十年代取代老式门神的年画(原阳江县文化馆藏)
建市后阳江画家创作的年画
阳江儿童煀制的“白鲳仔”纸鹞(原阳江县文化馆收集)
“佛仔”月饼
“糖鸡”
上世纪五十年代阳江商铺悬挂的花灯(原阳江县文化馆藏)
闹元宵宫灯(年画) 梁道宇/作
《三国演义》(年画) 张逸敏/收藏
阳江有一句方言俗语,叫做“画公仔画出肠”。“画公仔”,阳江话泛指画图画,包括画人物、动物、景物等。画“公仔”一般情况下不会把内脏画出,如果画公仔画出肠了,自然就不好看了。这句话比喻说话过于明显、露骨,引伸来说是“做事多此一举”。
阳江的小孩子一般都有“画公仔”的天赋。记得小时候流传一首《画公仔》的童谣:“丁字无捰(要)钩,两边生个胞,无吃三餐饭,变个马骝(猴子)头。头毛柱柱(竖)变对耳,耳仔扭扭变双手,手仔曲曲,变个屎肚卜(肚子)……”根据念这首童谣的顺序和特征,可以同时在地上或纸上画出一幅人体的图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诗配画游戏。孩子们一边背童谣一边作画,可以熟知人体的结构,锻炼孩子们的描述及绘画能力。
建筑物的壁画、木雕、砖刻、泥塑,家居中贴的图画等,阳江人统称为“公仔”。连环图、小人书等被阳江人称为“公仔书”,门神画被称为“门神公”……
笔者搜集《百年美术阳江》资料期间,阳江名老中医冯良济先生的女儿冯玉英,提供了她父亲作于1958年的一幅画,题目是《一定要解放台湾》,画中配有一首当年在阳江民歌赛中获奖的民歌。这幅诗歌配画原创于60多年前,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笔者小时候的娱乐生活相对简单,看“公仔书”是一种追求知识的享受。这种小人书集绘画、文学、装帧于一体,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一种通俗读物,也是学习绘画的蓝本之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对“公仔书”有着特殊感情,在骑楼下或马路边的小书摊,一分钱租上一本,能够美美地看上半天。笔者就很喜欢看《红孩子》《英雄小八路》,尤其喜欢《三毛流浪记》这类漫画式的“公仔书”。《三毛流浪记》书中有一个长着大脑袋、三根头发、蒜头鼻的小孩子,他善良、正直、倔强,特别令儿童喜欢!喜欢画画的小朋友看完书后,还会在纸上画出“三毛”的形象,让小伙伴欣赏。
上小学时,同学们看电影多由学校集体包场,每人只交3分票钱。当年有许多孩子们喜欢的国产电影,如《董存瑞》《上甘岭》《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等打仗的、描画英雄人物形象的电影,还有《小猫钓鱼》等动画电影,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
看电影前,我们会先驻足在电影院里欣赏影片的宣传海报。海报是电影的美术宣传品,多出自画家之手,他们以精湛的艺术造诣,创造出一幅幅个性鲜明且带有强烈时代特色的作品。时至今日,那些老电影海报仍以它特有的美术价值,引发人们对经典影片的怀念。
阳江的儿童在玩耍和游戏中,常会受到美术的熏陶。在物质稀缺的年代,孩子们没有电视机和游戏机,但他们一般都会参与“折飞机”“辘钱车”“跳梯(跳房子、跳格子)”“锥地图”“碌铁圈”等健康的手工劳动或儿童游戏;有的小朋友还会自制炮筒、弹弓、毽子、陀螺、木枪等玩具。这些与雕镂、纸扎、描图、套色、绘画有关的玩法,伴着我们度过那些充满童趣的岁月。
逢年过节时,伴随儿童身边的事物也充满美术元素。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家乡的江河上都有龙舟竞渡活动。阳江龙舟由造船师傅和雕刻工匠精心制作而成,小朋友看了龙舟“出涌”和“采青”等仪式之后,也会学习雕镂技术,以竹木等材料雕制仿真小龙舟,安上自制的小龙头、龙尾、龙须、龙旗,在水中开展比赛,别有一番情趣。
重九登高放纸鹞,是阳江民间的传统习俗。阳江的纸鹞多以瓜果、龙凤、飞鸟、蝴蝶、鱼类为扎制内容,我们小孩则喜欢煀制“双桃”“龙脷”“白鲳”等容易制作和放飞的风筝。煀鹞需要掌握劈竹、纸扎工艺。纸鹞煀好竹架子,再进行裱纸及绘画、着色,这些都要有美术功底才能完成。
年节时,人们做出一些与美术相关的食品,如“月伴糖鸡人共圆”的中秋佳节,“糖鸡”是阳江特有的传统赏月食品及吉祥物之一。城中糕饼艺人雕以木模,以白糖水浇注,掺以矾红为糖衣,做成公鸡造型的“糖鸡”。民间将公鸡看成是雄阳象征,早在清末民初,阳江便有人制造和销售“糖鸡”。
阳江美食与美术是密不可分的,如我们从小就爱食的“猪肠碌”,是以煮熟的豆芽、粉皮及芝麻、五香粉等配料,卷曲成形如猪肠般的食品,既形象、美观、又好味。
中秋节赏月,阳江工匠会精心雕刻一种饼印,让饼家制出适合儿童心理的月饼,以“佛像”造型的叫做“佛仔月饼”;以小猪、小鱼造型的叫“猪仔月饼”“鱼香月饼”等,这几种月饼都没有馅,但香甜可口,价廉物美。小朋友觉得佛仔、猪仔、鱼仔可爱,常用来做“模特”画出它们的模样,要玩久了才舍得吃。
阳江人过新年,家家户户在除夕日贴春联、门神和年画,是祈福纳吉的风俗之一。年画有福、禄、寿三星等喜神,还有五谷丰登、龙凤呈祥、民间故事等画图。民间年画雅俗共赏,蕴涵文学和美术等艺术品位,是美术种类的源头之一。
记得我们小时候,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都会跟大人到阳江城的店铺观灯。那时的商铺和民宅,都会挂起象征团圆的大红灯笼,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元宵节日挂的花灯造型,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会转动的“走马灯”。花灯综合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美术工艺,不仅供人观赏,还可提供照明,寓意前途光明,可以说是民间美学的一种传播形式。
据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历》2010年7月第1版第37页记载:“广东阳江元宵节挂灯是从正月初十到十五或十六日为止。”所挂的花灯分别写有“添丁发财”“百子千孙”“健康长寿”“荣华富贵”等吉祥用语,以及画上与此相关的花鸟虫鱼、山水风光等。至上世纪50年代以前,阳江城的花灯一般是在南恩路与太傅路及龙津路的十字路口当街摆卖。
从涂鸦到堆泥沙、画屋仔、画五角星到看“公仔书”、闹元宵、放纸鹞、赏美食……都是我成长和学艺路上的“美术奇遇”,它像春风吹绿的青草,像夜晚的灯火,陪伴在我身边,让我感受到美学的价值,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正是阳江美术,让我在晚年找回属于自己的童心。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新闻推荐
税费政策量身定制一键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