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百年古树 传承历史文脉

阳江日报 2019-07-10 19:04

[摘要]八甲镇大坡村?塘自然村历史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结合——

八甲镇大坡村?塘自然村广场,相拥交织的香樟树与鸡冠树。谭文强 摄

本报记者/潘静思 见习记者/郑琛琛

背依鹅凰嶂,白水河绕村而过,紧挨省道113线的塘自然村,是阳春市八甲镇大坡村南面的自然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村中环境优雅,人杰地灵,45户人家的村庄近年来培养出20多名大学生,其中不乏考入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重点高校。近日,记者走进塘村,感受到该村山清水秀、悠然闲适的乡村生活,以及崇文重教、邻里和睦的文明乡风。

文魁古树留住乡土记忆

塘村始建于400多年前的大明年间,因白水河堤不远处有一口池塘,先人称之为“?塘”而得名。在村中大地堂,三棵苍劲粗壮的老树傲然挺立,其中一棵香樟树与一棵鸡冠树相拥交织,因似一对恋人相濡以沫,旧时人称“夫妻树”。

走近古树,只见树干粗壮,岁月的年轮刻在腰身,虬曲的树干近三层楼高,伸展的枝丫旁逸斜出,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满地金斑。听村里的老人讲,古树树龄与村子历史一样长,相传古时两位书生喜欢在树下读书学习,后来考取了举人。进入新时代,?塘村又相继走出20多名大学生,为传承文化,激励莘莘学子向学,古树被村人重新命名为“文魁树”,寓意科考夺魁,文运昌盛。

为对古树加以保护,村民修建了树池。夏日炎热的傍晚,树下的石桌石椅常被孩子们“占领”,绿荫乘凉,书香芬芳。树前大片空地被修建成小广场,村民在凉亭聚会、休息、拉家常,古树见证了当地的历史记忆和环境的变迁,也成为村民心中的牵挂。

崇文乡风传承历史文脉

在古树旁施工的自建房屋内,村民苏贤福正在脚手架上粉刷墙壁,靠着勤劳的双手,他培养了三名大学生,其中儿子苏昭其在清华大学就读雕塑专业。“村里的读书环境和文化氛围很好,大家都很重视教育。”苏贤福说,即使自己再辛苦,也要让孩子读书,得益于环境影响,孩子从小在学习上很自觉,很少让自己操心。

大坡村党总支书记黄剑标告诉记者,?塘村崇文乡风影响整个大坡村,大坡党员群众对教育事业大力支持,无偿捐出土地资源,促进八甲中学与大坡中学完成合并。此外,乡绅助学热情高涨,为大坡小学建设新校舍和幼儿园美化环境捐款13万余元,尊师重教氛围浓厚,还有不少乡贤主动回乡当教师反哺育人。

如今,大坡村整体公共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农家书屋藏书上千册,供村民阅览,开放电子阅览室,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教育,为村民开阔视野、提高贫困户就业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古树记录春秋年华,文化脉络早已深埋于村民心中,村民积极参与八甲鹅凰诗社的创作,用饱满的诗句宣传新农村建设成果,繁荣乡镇文艺创作,并开展诗歌进校园活动,培育文学幼苗。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

沿着乡间小路,干净整洁的村落街巷让人感到舒服惬意。与其他村民一样,苏贤福家也实现家禽圈养、人畜分离、门前垃圾不落地。“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造福百姓。”黄剑标说,村里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人人参与到人居环境的整治中来,并为贫困户设特殊岗位从事清洁工作。

据了解,珠海公交集团、上级部门以及村民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塘村在结合历史传承、保留农村的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改造健全公共设施,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硬底化水泥路阡陌交错,太阳能路灯随处可见,污水统一净化排放,并在竹林搭建起生态公园,河流沿岸配套观光台和垂钓场,修建了停车场等基础服务场所。

乡村面貌提升的同时,塘村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蜜蜂产业基地内养殖蜂蜜130余箱,季产量3千至5千斤。花卉种植产业形成规模,种植面积120多亩,许多村民变花农,还加入了合作社,一代种植三代受益,年产值超过40万元。珠海公交集团驻大坡村第一书记宁仁生表示,下一步,将在塘村发展油茶种植基地项目,发动村民利用闲置荒地和带动周边村镇种植油茶,方便村民就近务工,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

新闻推荐

57辆共享助力车“遍体鳞伤”

半个月内接连发生两起恶意破坏事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