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境有道 笔下波涛
郑豪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于广东阳江。童年时期,他整天穿梭于乡野的祠堂,高悬于祠堂的乡贤书画成了他的启蒙教材,从开始的驻足观看,到后来的不断临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拜师学艺是一般书画家的成长必由之路,郑豪情的老师来源于古代法帖和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临写法帖的时候,郑豪情有一个四步临帖的习惯,先是认真读帖,弄懂弄通古帖中所有汉字的字面意思,通读熟读数遍,有时还需要铭记于心;其次是研读不同朝代书法家书写的笔意,比如每个字的入笔、提笔和收笔,意会书法家书写的情境;接着在前面的基础上开始临摹,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一次次临池不辍,最大限度揣度接近古人意;最后才是出帖,在不断的临摹中掌握法度,在法度中累积自己的书写风格。从“二王”到“宋四家”,再到“瘦金”,他都潜习研读书写,坚持至今。向古人学习的过程中,郑豪情还经常求教于当代方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著名书画家徐千里都是他学艺道路上的恩师。他经常登门求教,以得点拨。郑豪情深有感悟的说,艺术的东西一定要不怕批评,批评是进步的阶梯。在艺术的道路上,无论你走了多远,或许你还是个学生,艺无止境!
对于绘画,郑豪情的路子相对单一,他主攻竹子,兼而山水。他说,“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能够寄托他笔头的心境,古往今来,竹子的形象或曰伟岸,或曰挺拔,或曰高傲,或曰谦逊……这些都是竹子的性格。阅古读今,用笔墨诠释竹子者,不胜枚举。诸如文同、苏东坡、金农、板桥等。黄宾虹先生有言:画有三境,一曰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郑豪情谦言,自己依然停留在托名写意的阶段,为此,他奋斗了四十多年,真画是每个画家最终的目标。有时候,终其一生,难能抵达,天赋不足,学养欠缺,这些都是艺术道路上的拦路虎,除了勤奋,还需要抗争和搏斗,胜者寥寥可数。小隐隐于野的隐士哲学让他对画竹有着深刻的影响。他非常喜欢苏东坡给好友文同的赠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因此,郑豪情的书画作品中,书法与绘画交相呼应,互为取舍。书法中行草隶时而独成,时而润为一体,皆因心境使然,法度使然。急行处焦墨铺陈,舒缓处积墨层叠。竹画中他多用焦墨,以墨传情,跃然纸上,空灵处遁入禅境,敦实处箭竹难开。无论书法或者绘画,郑豪情是一位“造境”高手,虚处不实,实处不虚,虚实交汇处妙趣存焉。他的书画作品,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
书画无声可言志。郑豪情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书写,他将自己的半生岁月寄情于笔墨之间,这些笔墨即将汇聚成一场展览——“"先祖遗风"郑豪情水墨书画作品展(中山站)”,本次展览11月18日上午将在中山市文艺家活动中心展出,他携带近100幅力作,奉献一场文化饕餮大餐。
文/图本报记者黎旭升
新闻推荐
本报讯笔者从市美术家协会获悉,近日省美术家协会网站刊发通知,2018年全省共批准133人加入省美术家协会,其中,阳江市莫介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