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要做大做强做足海上丝路文化
[摘要]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为阳江文化建设支招——
11月7日,“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结束之后,白庚胜便迫不及待地赶往海陵岛,走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因为有‘南海I号’,阳江是我一直景仰的地方。”他坦言。
尽管阳江之行停留的时间很短,白庚胜仍挤出时间参观海丝馆、走访阳春的古村落和名人故居,近距离感受了解阳江这座城市。当晚,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白庚胜还抽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对阳江的文化建设、对基层文化爱好者的创作,他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 谈阳江的文化氛围
“这里的文化生态非常好”
记者:
“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是首次走进广东,第一站选择了我们阳江。您之前来过阳江吗?对阳江的印象怎么样?
白庚胜:
“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是中国作协自2016年起面向全国基层文学爱好者开展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向社会大众传播优秀作家作品,引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让文学更好地服务社会与人民,照亮生活与人心。
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全民公益大讲堂走过了18座城市,阳江是唯一的一座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我之前没有来过阳江,对阳江的文化艺术状况也知之甚微,只知道国画大师关山月、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
正因为有“南海I号”,阳江也是我一直景仰的地方。
记者:
您在阳江停留的时间很短,但行程很紧凑——做了讲座,参观了广东海丝馆,看了阳春一些古村落和名人故居,也接触了本地的文学工作者。对阳江的文学艺术氛围感觉怎样?
白庚胜:
我觉得这里的文化生态非常好,尽管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但阳江的文化生态没有受到破坏,比如一些传统节日、特色文化、古村落等,都保护传承得非常好。此行来到阳江,觉得阳江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艺术氛围也很活跃。
这里有着一支雄厚的文化艺术队伍。中国文联下辖13个协会,另加中国作协,其他地方一般都是模仿这种体制。但阳江文联不一样,在模仿国家和省的体制之外,还根据本地文学艺术的实际,有30个一级协会,这在全国都比较罕见的。听阳江文联的领导介绍,这些协会每年要举办大大小小200多场次的活动,这说明阳江的文化艺术氛围异常活跃,对阳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强烈地参与了地方文明建设。
我素来比较关注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觉得阳江在这块也做得比较好。文联下辖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漆艺、风筝等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才使得阳江文化形成良好的格局,古老的、现代的、精英的、民间的……各种文化全面蓬勃发展。
◎
谈基层作家创作
“要有把人民和生活对象化的能力”
记者:
您是中国作协的副主席,阳江有3位中国作协的会员,49位省作协的会员,202位市作协的会员。您觉得这个数量于一个地级市来说是多还是少?基层文学工作者的创作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白庚胜:
我觉得以阳江290多万的人口基数来说,这个比例并不小。
基层文学工作者尤其是作家不必舍近求远,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上世纪40年代,丽江有个叫赵银棠的女作家去找郭沫若,郭沫若鼓励她以玉龙雪山、金沙江为背景,继续边地文学创作。赵银棠按照郭老的指示,笔耕不辍直至80多岁去世,写了大量作品,也取得了文学上的成功。
所以,阳江的基层作家,创作的立足点也应该是自己熟悉的人民和土地。你们不用抱怨没有生在珠三角,没有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阳江这片土地足够你们创作和表达。接地气,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老百姓的语言……这是基层作家的优势,但这些优势也很容易变成劣势,把作品写“低”。
作品光有泥土气息不行,还必须要有时代气息,要有政治高度、文化深度和思想力度。怎么能做到这几个“度”呢,那就必然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社会的变迁,关注人间万象等等。在这丰富的积累、磨练和思考之下,才能写出光照生活、光照人心的好作品。
记者:
对阳江基层作家的创作,您能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吗?
白庚胜:
首先,要有艺术的责任感,即文学和艺术实现什么,心里要有明确的起点和立足点。
其次,要有把人民和生活对象化的能力。人民和生活永远是文学的母亲,文学从人民中来、从生活中来,作家本身也是人民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但如果没有这种对象化的能力,就会身陷其中而看不清人民和生活的本质,创作也就无从谈起。对基层作家而言,你的经历,你村里的、家庭的、单位的事……都是文学的素材,都是创作的源泉,切不可厌倦身边的点滴小事,不可冷漠和放弃自己的基层生活。
第三,要依靠组织。基层作家入会难、发表作品难、参加活动难,正是因为这些“难”,更要依靠文学组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接触的信息会更多一些,视野会更宽阔一些,机会也会更多一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多读书。基层作家与一些文学大家相比,在文学艺术技巧、美学理论修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勤读书、好学习,多学、多写、多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
谈阳江文化建设
“‘吃’透‘南海I号’文化品牌”
记者:
您在讲座中说到文化成就一个地区的风度、精神和自信。您觉得对阳江这个地区而言,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在放哪里?
白庚胜:
首先,要传承弘扬好本土特色文化,如阳江漆艺、阳江风筝、阳江山歌等,因为这是一个地区独有的,别处无法取代的。另外,要依托国家的重大战略,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做大、做强、做足。
“南海I号”是上天赐给阳江的宝贝,是一块难得的、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围绕“南海I号”,阳江有很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做,要集聚全国乃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各种资源,做大、做强、做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记者:
做大、做强、做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您有什么好的具体建议?
白庚胜:
要有高起点、大胸怀!阳江不要因为自身是欠发达地区而束手束脚,有“南海I号”、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阳江就有搞文化建设的硬气和底气,我们要站在中国和世界格局,赚来中国和世界的目光。
具体来说,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应争取成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会,阳江作为驻地,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力量集聚在一起,定期开展活动。第二,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论坛,每年或每两年举办一届。第三,要进一步打造好、运营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开发“南海I号”及其文物相关的文创产品和工艺品。第四,要组织出版有关航海、有关“南海I号”、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图书和影视作品,创作与“南海I号”有关的粤剧、歌舞剧,并扩大演出的覆盖面,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第五,在海陵岛临海的位置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公园,设计一出高规格的实景演出,吸引更多的游客,做好文化+旅游产业。
记者:
您这么看好阳江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您觉得阳江的文化地位日后会大幅提升吗?
白庚胜:
这就不得不提及我的故乡丽江,以前丽江也是默默无闻,没啥影响力的,但随着丽江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如今丽江在云南乃至在中国都有着不可撼动的文化地位。所以我相信,只要阳江将“南海I号”这块文化品牌吃透、擦亮,阳江一定可以乘着“南海I号”再出发,驶向更好的未来。
左上图:公益大讲堂活动中,白庚胜作专题讲座。
人物简介
白庚胜,纳西族,文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57年2月14日生于云南丽江的一个农民家庭。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国际萨满学会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文字/黄娟娟 钟剑文 ■ 图片/梁文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柳枝)近日,市民黎女士致电12345投诉举报平台反映,她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了阳春至阳东的出租车并付款,但在临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