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罗村翟氏:世德作求光奕叶 孝思惟则振家声

南方日报 2020-07-24 05:14

翟氏宗祠旧貌。(翻拍)

■从名家看东莞(六)

文/图:万佩珊

莞城罗沙市场旁边,建有一座翟氏宗祠,是莞城仅有的两座明代祠堂之一,已被申报为东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宗祠,承载着莞城罗村翟氏一族的发展脉络,宗祠内对联“世德作求光奕叶,孝思惟则振家声”更是道出了翟氏的内核。据悉,翟氏一族为中原人士南迁粤地的著名代表。北宋末年,金兵侵略,翟观举家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后继续南行至东莞南街西南部定居。从此,翟氏世代在莞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翟氏家族出进士、办学校、修祠堂,是莞邑历史文化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书香世家走出多名东莞进士

《翟氏家规》第五条写道:“宗族须重读书人。族有好古俊民,书种不绝,文运日兴耀后光前,恒由此出。顾当其微也,身栖古籍,或无以自瞻,宗族当培之、助之,使日进高明。其有道高德立训俗型方者,尤当尊之、敬之,付以养廉,使任维风翊世之责。”定居东莞以来,耕读传家就是翟氏一族秉承的治家信念。

翟氏入粤太始祖翟观的次子翟徽于元祐二年(1087年)考中进士,授官为工部郎中。翟徽幼承庭训,明礼乐、习诗书,通晓群经大义,尤其对《春秋》一书的钻研颇有心得。翟徽生九子,其中排行第二的翟杰于1135年以县城籍考中进士,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东莞籍的进士。

翟杰的儿子和其长兄的儿子,相继考取进士,连同翟徽本人,三代人成就了“一门四进士”的美名。在此影响下,翟氏族人个个勤奋好学,刻苦用功,仅在宋朝,除8名进士外,还有14名乡贡、举人。科名之盛,为南宋时东莞各氏族之冠。

宋亡以后,元朝廷为收买汉族知识分子为其效劳,给原南宋官员授以官职。曾任宋朝东莞主簿的翟龛拒与新朝权贵合作,元朝廷数次征召他当官,他毅然拒绝赴任,保持民族大节。明清两代,翟守谦等翟氏读书人考取功名,被任命为地方官员。他们深知农民谋生之不易,故在任期内,对辖区百姓轻徭薄赋,为民众做了不少好事,成为一代名宦。

重视教育成东莞民间办学先驱

翟氏能培养出多位进士,与家族重视教育有莫大关系。据翟氏后人翟学良考证,早在南宋时期,翟氏二世翟杰本着“吾为先达,当启后人;吾为先知,宜觉后进”的宗旨,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在城东自建桂华书院,广招四方学子,免除食宿费用。

陈纪《桂华书院记》称:“其堂构庄严,楼阁高敞;门阙恢宏,庭阶宽绰。迴廊书舍之森罗,苞库浴湢之具备。”可见桂华书院有一定规模,且设备齐全。引证(明)崇祯《东莞县志》所载,翟杰私人建造的桂华书院,比官方的学宫(官办学府)还早。

元代初,翟龛又在南街创办聚秀书院。以聚秀楼为主体的聚秀书院,其规模比桂华书院更大,书院设置和环境也更为完善。吴中《聚秀楼记》表明,翟龛私人办学不以盈利为目的,为众多学子免费提供食宿。吴中赞誉道:“顾吾思先生于此,非以粉饰美名夸耀当世也,凡以昌明正学,培育人才,上继息贤,下开百代而已。”

桂华书院和聚秀书院,是东莞县城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办学府。据现存《东莞县志》记载,东莞在明代曾办31所学院,在清代曾办8所学院,最早的学院始办于永乐年间,迟于桂华书院250多年。由此可见,翟杰、翟龛是东莞民间办学的先驱者,致力于培育英才。自宋至明清,东莞科明鼎盛、重教兴文的局面,与翟氏两位先贤不无渊源。

长期以来,翟氏为民众提供教育场地。翟氏宗祠落成后,除了用以供奉祖先,同时也是私塾,供翟氏子弟及附近人家的孩子在此读书。1942年,祠堂成立智仁学堂,后改为东莞县罗治乡中心国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更名为罗治小学、第九小学和罗村小学。直至1968年,莞城人民公社与罗沙大队开始建立罗沙小学新校,其间师生们陆续从祠堂搬离。同年12月,罗沙小学迁址到步步高小区内,更名为莞城步步高小学。

22条家规延续翟氏良好家风

翟氏重视读书,更注重后代人格培养,祖上定下二十二条“翟氏家规”,良好家风远近闻名。明隆庆年间,翟氏修建宗祠,祠堂坐北向南,三进两廊三开间,总面阔15.1米,总进深26米。以往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族中长辈便将男丁召集于宗祠内,讲述先贤故事,学习翟氏家规。

宗祠和翟氏族谱内均印有“翟氏家规”的详细内容,如禁游惰、禁喜争好斗、禁赌钱、禁场户窝赌、禁豪饮、禁纵淫、戒好讼、戒财图非分等。要求翟氏子弟通过学习和遵循家规,传承良好家风,人人皆守本分,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翟氏长辈翟普权表示,东莞翟氏后人如今分布在各地,仅莞城罗村就有1600多人。“虽然难以保证所有翟氏子弟都严格遵守家规,但没有听说过有人涉黄赌毒的。”他提到,家规明确规定,犯奸乱伦者、盗卖祖尝者、投身盗寇者等会被逐出族谱。

作为长辈,翟普权以身示范传承家规,行为举止均听从家训要求。73岁的翟普权如今儿孙满堂,他说:“我们家的小孩从小受家规教育,打牌、酗酒这些坏习惯乃至违法犯罪是不允许出现的,至今也未曾听到过有亲友染上恶习。”

在翟普权看来,无论在哪个时代,好家规都可以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即使现在的生活与以前大不相同,人们仍然需要家规去约束自己,成为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这也是翟氏一族能生生不息、繁衍壮大至今的重要原因。

活用祠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04年,罗村翟氏宗祠开启重修工程,当时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翟普权被村民举荐为重修工作的主持者和宗祠的管理者。迄今,翟普权担任祠堂管理者已有16年,街坊邻里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权叔”。

往昔,祠堂还有祭祀、执行家规、设宴等习俗,现在只保留了“开灯”习俗。翟普权介绍,翟氏家族每年“开灯”的时间定在大年初二,凡是家里有新增男丁的,都会到祠堂庆祝。此外,每年春节前夕,翟氏家族的退休人士均从各地回到祠堂相聚,举行茶话会。

祠堂的原有功能正在消退,但在翟普权看来,祠堂依然能通过其他方式发挥作用。平日里,祠堂是附近群众看报读书、唱粤曲的休闲场所。寒暑假时,社区或学校会在此举办书法班、象棋班,让学生在充满历史底蕴的地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翟氏宗祠俨然成为举办文艺活动的重要场所。管理祠堂日常事务之余,翟普权时常与村民在此下象棋、写书法、练曲唱戏。

翟氏宗祠还是一个小型博物馆,走进祠堂可以看到,前厅陈列了31件古时候的器物,如青铜时代早期的印纹陶片、东汉陶罐等。后厅则陈列了谷磨、龙骨水车、秧铲、禾叉等25套农具。这批器物和农具均由村民捐赠而来。翟普权说:“宗祠原本就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传承、弘扬先祖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陈列这些器物,一来保护文物,二来可以让后人更形象地了解历史、了解家族,懂得饮水思源。”

参考文献:《东莞罗村翟氏史志》《东莞罗村翟氏族谱》

新闻推荐

罗晃潮 心系同胞漂泊史 赤子热忱念故乡

罗晃潮,时年20岁。罗晃潮著作(部分)。2010年9月,罗晃潮参加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50周年聚会。1988年5月,罗晃潮(右)与日本侨领、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