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司前镇天等村,探寻文物古迹 游览古石楼 寻找古驿道

江门日报 2019-09-04 07:51

镬耳屋建筑群很有气派。 河村石楼高高地屹立着。 古驿道的青石板上留下了一条条刻线的痕迹。 《木美人》是画在两扇旧的木制门板上的油画。郭永乐 摄 太平村西门。

说起司前镇,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它的地道特色美食,比如温蛋、糖不甩、砵仔糕、夜鱼……而司前镇的五金制品和不锈钢制品更是享誉海内外,然而,除了美食和不锈钢制品外,当然也有一些名气虽不大,但很有特色的地方,比如近日记者走访的司前镇天等村。

记者从司前镇墟出发,沿着新开公路开平方向走大概6分钟车程,即可从左边的路口转入天等村。天等村文物古迹资源丰富,有天后庙、石楼、古驿道、镬耳屋……其中,天后庙的《木美人》门板油画是明朝之物,跟《蒙娜丽莎》一样,藏着许多的谜。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谭国基(除署名外)

A河村石楼,见证司前的繁荣

天等村在司前镇是一个大村,辖24个村民小组,共1439户,人口4364人。“天等村曾经是集市,那时候,在石楼周围的房屋都是商人做买卖的商铺,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做买卖。”在天等村党支部书记梁书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河村,只见石楼高高地屹立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这个村庄,在周围低矮的民居中格外显眼。“这就是河村石楼,由太平村20多名富人凑钱修建的,以前是商人用来储藏物资和存放珍贵物品的地方。”梁书记说。石楼被一家工厂包围,穿过厂房进入石楼内,楼内中间有一根砖柱支撑直通至楼顶,但每层的楼板已经拆空。“石楼建于中华民国时期,楼身6层,由石块砌筑,每面墙身设有窄小枪眼。楼顶为硬山顶,筒板瓦屋面。”梁书记说,河村石楼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已荒废。

据梁书记介绍,河村由于水陆交通的便利,曾经盛极一时。而曾经的码头就位于天等村的环溪里,环溪也正是被河流环绕而过从而得名。据《新会县志》记载,早在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在司前河村一带置平夷县,是新会县的前身。曾经的河村在新会占有重要的位置,经济、文化发展昌盛一时。直到解放后由于经济转移,石楼周围的交易中心慢慢没落,代之而起的是房屋和厂房,码头也由于兴建新公路而废弃。

B有一种古建筑叫镬耳屋

离开河村,驱车5分钟来到了太平村。穿过靠西的一座门楼,眼前便是太平村保存最为完好、建筑样式最为漂亮的11间镬耳屋建筑群,远远望去很有气派。这里的镬耳屋坐北朝南,东西横排有三幢,南北纵向有四幢,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墙脚统一由三块花岗岩石板砌筑;每幢之间,是青一色的石板路,由4条30厘米宽的花岗岩石砌成;这一幢幢镬耳屋,样式相同,高矮一致,看起来整齐美观。

据梁书记介绍,太平村是由天等仁寿村的“恭”字班派迁到现址,建村已有八代。据此推算,这些民宅应有200年历史。太平村始祖非常富裕,该村一共建有12间镬耳屋,现存留11间。

如此完整的镬耳屋建筑群在江门确实不多见。因屋面高起的硬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千两黄金万担谷,夜夜笙歌镬耳屋”“手抓镬头耳,有得蒸来有的炒,衣食丰足无牵挂”……这些俗语便是用来形容镬耳屋寓意“富贵吉祥、丰衣足食”的。古时,镬耳屋非寻常百姓家可以随意修建,只有非富即贵人家才有资格居住,要不然,哪能建造这么多“镬耳屋”?

“那时,村民们虽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也有很多男人外出广州、佛山等地经营烟草等生意。”梁书记说,太平村镬耳屋的始祖因经营烟草发了财,他们原本和祖辈居住于天等仁寿村,后有三人看中了太平村的“风水宝地”,于是相约到此建屋定居,当时每人建了4间镬耳屋,成了现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C寻找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

在梁书记的引路下,记者来到了天等瓦岗村,寻找这里的古驿道。据了解,新会古驿道东西线全长超过70公里,而古驿道司前段约14公里。目前,这条古驿道有两处保留较为完整的遗迹,一段位于天等瓦岗村,另一段位于田边龙溪村应溪古庙附近。

走进这个村的一条巷内,一条由青石板铺就而成的小路清晰可见。路面由三块青石板并排铺筑而成,长约40米,宽约1.5米,一直延伸至公路旁。扫开路面的层层树叶,可以发现这条古驿道的青石板上还留下了一条条刻线的痕迹。“这是防止当时马匹跑起来马蹄会打滑而刻的。”梁书记介绍说,古驿道,在古代也称官道,是古代经由驿站传送公文的交通路线,多设于通衢大道。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用来转输军用粮草物资和传递军令军情。梁书记表示,目前,古驿道的具体年代还未能考证,但因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版《新会县志》就有记载,所以,它的年代至少是清道光之前的。

走在天等瓦岗村的乡村小巷,不难发现这里有座天后庙。“天后庙每年吸引不少同宗兄弟和游客前来朝拜、求签,香火鼎盛。”梁书记说,天后庙始建于明代,著名文物——明代板画《木美人》最早存放这里,它现已成为了新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木美人》其实是两幅油画,既非画在布上,也非涂在纸上,而是在两扇旧的木制门板上,因此得名,但让人惊讶的是,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武腰饰的两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传,《木美人》是明朝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家乡,供奉在天后庙里的,距今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梁书记说,这幅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至今仍是谜。

新闻推荐

一群众失足掉落50米坑洞下被困 始兴消防火速营救

本报讯近日9时57分左右,始兴消防中队接到119指挥中心报警称:始兴县澄江镇师姑山一名群众失足掉落坑洞下,急需救助。中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