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美丽新生活 韶关剪纸探源

韶关日报 2019-08-04 08:39

菩提树下。 潘奇作品

在韶关民俗界,过去很多专家都说韶关没有剪纸,在我从事十多年的韶关剪纸创作和教学中,一度也认为韶关不盛行剪纸。直到广东著名民俗专家罗雨林老师联系到我,说他正在写一篇关于广东剪纸的文章,在找寻韶关剪纸素材遇到困难,但是罗老师说他用求真学的研究方法论证,韶关剪纸不可能是空白,韶关历史悠久,中原汉人南迁,无论是广府的佛山人,还是客家的潮汕人,韶关都是汉人再次迁徙的落脚地。每每说起广东剪纸都会提到潮汕、佛山剪纸,好像韶关不曾有过剪纸一般。他让我帮助查阅韶关历史文献,一定能找寻到韶关剪纸的蛛丝马迹。

在韶关图书馆的帮助下,我翻遍了韶关文史档案室的资料,不负众望在古纸堆中,找到很多韶关剪纸被遗忘的历史。

李肇的《国史补》载,韶州是首先产竹纸的地方,是当时中国十五大名纸产区,且进贡皇宫的名纸。清朝民国时期在韶关的大商团基本都和纸的售卖有关。纸在韶关是很容易得到的材料,剪纸就更方便了。

在关于韶关婚嫁习俗的记载中提到民国以前,在东街有两家专门出售婚庆剪纸的商号名叫“松竹斋”和“翠文楼”。当年韶关东街商贾云集,客流如织,韶关城里的人没时间剪剪纸,逢年过节,或儿娶女嫁大家都来“松竹斋”和“翠文楼”买一些喜庆剪纸带回家里贴。表明韶关剪纸的商业化发展在当年还是很盛行的。

在韶关始兴、南雄的民间剪纸活动相当活跃。始兴县以县城城郊与司前、隘子、澄江数乡最为盛行。南雄剪纸艺术集中在雄关镇,世袭艺人不少。说明当时剪纸在韶关各地还是比较普遍的民间活动。

剪纸多为供刺绣作蓝图。绣物剪纸有女人的鞋、暖耳、额栏、围裙脚裤、男人的荷包、小孩的帽、披肩、背带以及门帘、窗帘、帐帘、枕套等。作品以植数、动物、人物为主。图案由点、线、面构成完整的画图,颜色讲究冷、热对比,有“红配绿,看唔俗”“红配蓝,看唔烦”之说。绣物的形状也多变化,如披肩便有圆形、椭圆形、莲花形、多角形等。作品以反映人民的愿望,象征“如意吉祥”为主题,常用浪漫夸张手法,绣出《凤踩牡丹》《左龙右凤》《雀鹿蜂猴》《八仙过海》《七姐下凡》《嫦娥奔月》《螳螂竹蝉》《百鸟朝凤》等民间喜闻乐见的画图。

新中国成立后,剪纸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反映现实生活。各个历史时期均有配合中心工作而创作的剪纸作品,并在县、市上展或发表。石下的李富群是剪纸刺绣技艺双全的名艺人。1964年李富群以精绣制的《八仙过海》《金钱藏花》《螳螂竹蝉》《左龙右凤》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分会编入《广东省民间美术画册》。1975年,韶关市文化馆美术辅导干部苏娟创作的《小将》(四幅),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78年,南雄郑兰荣创作的《江山多娇》,选送澳洲国际博览会展出。上世纪80年代,南雄涌现一批业余作者,有批作品发表于省市,其中郑兰荣与老艺人叶亮琴合作的《苏东坡举杯邀明月》,参加广东省民间美术展览。上世纪90年代,韶关曲江县(现属浈江区)犁市中学的朱荣全创作了很多作品发表在报刊上。到2000年以后,退休老教师吴惠芳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本土剪纸作品《珠玑古巷》《丰年》《婆媳情》《水乡》等。并且在韶州府学宫举办过个人剪纸作品展。从2007年开始,曲仁中学的美术老师潘奇开始教授剪纸至今培训了一批韶关剪纸人才。曲仁中学成为韶关史上第一家被授予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民间剪纸传承基地的学校。2009年向韶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申请成立了韶关剪纸学会。潘奇成为韶关第一任剪纸会长。潘奇创作了一批优秀本土剪纸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如《大禹治水》《舜奏韶乐》《六祖弘法》《一花五叶》等。2018年举办了第一届韶关剪纸作品展,同年7月韶关第一届剪纸传承班开课并顺利结业。涌现了一批剪纸高手,始兴实验小学的李芸宝,翁源退休老师刘桂兰,建国路小学的范玉雯,十四中的陈国娟,韶关中职的骆雪,韶关学院的黎洁仪,其他如潘奇的学生曾玉婷、黄喜玲、吴京航、陈丽等。她们的作品多次在省市比赛获大奖。

现在,韶关市的剪纸艺术队伍,无论是艺术提升,还是发展规模,都有长足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剪纸艺术,通过韶关剪纸艺术人的“编织”和“栽剪”,已成为韶关市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尤如粤北大地的山花,簇拥怒放。

新闻推荐

粤北采茶戏在莞精彩上演

本报讯7月28日晚,由东莞市文化馆配送的韶关粤北采茶戏在市文化馆南城分馆文艺演出厅精彩上演。演出现场,韶关风情满满,别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