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筑牢绿色屏障 韶关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韶关日报 2018-11-13 08:56

市区良好的绿化环境。韶关日报记者 童铜韶摄

今天的韶关,绿树成荫、碧水穿城。抬头仰望,天空是明媚的蓝。放眼四顾,大地是怡人的生态绿。三江碧波穿城而过,河清岸绿、澄江如练。人人向往的天蓝、地绿、水清美丽家园,在韶关成为了寻常现实。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韶关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潜力。

多年来,韶关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创新,深入探索实践,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厚植韶关绿色发展根基。

增绿添彩,为生态文明“储蓄”

2010年韶关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2010年12月,乳源、仁化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截至2011年底,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省林业生态县;

2012年,韶关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称号。多年来,韶关市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着力打造绿色韶关,夯实生态本底。到2017年底,全市森林面积1911万亩,森林覆盖率75.05%,活立木蓄积量9054万立方米,林业产值218.33亿元。

这厚重的生态底色,是韶关人民一树一木、一园一林悉心浇筑的“生命绿”。韶关市大力加强森林资源培育。2003年以来,中央、省、市财政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00亿元,共完成营造林作业面积600多万亩;加大封山育林工作力度,目前全市已实施封山育林面积1396亩;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4个,其中林业类保护区24个,总面积325.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8%。建立各级森林公园109个,总面积142.1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发放和使用,健全机构和管护队伍,落实管护人员4306人。

抓住国家和省启动碳汇造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机遇,韶关市在生态区域重要地区开展以荒山造林和低效林改造为主的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提升工程。同时,立足山区特色,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着力打造通道绿色长廊。到2017年,全市共建设长度299.83公里,面积1.42万亩的生态景观林带,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韶关市不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建设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强化林木采伐源头管理和林区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稳定增长。

城市绿化水平亦同步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韶关市以山为魂、水为脉,大力打造和谐生态公园,建设滨江绿色长廊和亲民绿色游园等,努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打造山水园林城市。2017年底,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3%,绿地率达到3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2平方米,实现了市民出行500米即步入绿色空间的目标。

先行先试,做生态文明“先锋”

因有着良好的生态基础,2008年,韶关被批准为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2014年,韶关又被列入了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名单。借此良机,韶关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争做生态文明的“先锋”。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不断加强,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韶关市印发实施了《韶关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实施纲要》,初步形成“一核七极三屏障”的空间布局。全市七个县(市)全部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韶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5)》于2017年12月获省政府批复,填补韶关城市总体规划法定批复的空白。此外,编制完成《韶关市区多规合一工作方案》,编制完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启动市域“多规合一”工作。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成为重要增长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一批优质稻、有机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翁源兰花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为全省示范和标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接待游客4239.54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00.18%,年均增长14.89%;实现旅游总收入390.12亿元,比2012年增长150.27%,年均增长20.14%。生态环境约束性作用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8:36.7:50.5。

持续推进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全面铺开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作为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韶关市印发实施《韶关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方案》,预计投资约12亿元,从建立土壤质量、污染源控制、土地安全利用、治理修复示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启动300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完成100多项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正在重点推进仁化县董塘镇、翁源县铁龙镇土壤修复工程。

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韶关结合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广东省首批碳普惠制试点为契机,以林业碳汇为核心,将发展林业碳汇作为实现生态效益救助机制的重要补充载体,积极探索碳普惠制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创建具有韶关特

色的碳普惠激励机制。

刘张家山林场、联兴林场和翁城镇沾坑村3个试点单位的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成功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完成交易,共交易PHCER242343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额为331万元,在全省开创了林业碳汇上市交易的先河,开辟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新路径。

在此基础上,韶关市积极推广林业碳普惠试点成果,今年在全市7个县(区、市)筛选出条件成熟的64个省定贫困村和1个少数民族村成功开发林业碳普惠项目,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达1019424吨。目前,第一批已成功获得省发改委备案签发,共计307805吨,交易额为502.34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韶关化为了生动的现实!

全力以赴,书写韶关“绿色答卷”

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要在清远和韶关地区,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这一决策对韶关市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和重大战略支撑。

2018年9月28日至29日,省委书记李希到韶关市调研,要求韶关“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高标准规划建设粤北特别生态保护区既是省委赋予韶关的政治任务,更是当前韶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这一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市发改局牵头制定了《韶关市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前期工作方案》,会同林业、住管、相关县(市、区)开展了摸底调查、搬迁成本测算等工作,同时还开展了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生态补偿体制、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考核政策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今年8月,省发改委就《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范围划定及建设实施方案》发文征求意见。市领导高

度重视,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讨论该实施方案,并形成文字材料回复省发改委。10月,省林业厅就《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2019-2028年)》发文征求意见,韶关市在范围划定、产业发展、生态补偿、搬迁安置、基本公共服务、考核机制、保障措施等提出了诉求和建议,争取省支持韶关市。

在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范围划定方面,韶关市在现有自然保护地、水源保护区和不适宜开发建设的25度以上坡地的区域中,着重保护南岭生物多样性,体现水源涵养功能,在韶关境内选择集中连片、人口分布、生产设施和建设活动较少的南岭-南水片和大峡谷-罗坑片划入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议范围,总面积1007.95平方公里。省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会议提出的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拟划定范围“一区两片”方案,与韶关市提出的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议范围基本一致。

下一步,韶关市将以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为契机,争取省在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对口帮扶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支持韶关市;继续加强政策研究,为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统一提供政策保障。

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就在上月底,韶关市组织申报的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成功列入国家试点。这意味着韶关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亿元。

该工程坚持自然恢复、统筹规划、创新机制、示范引领等基本原则,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耕地安全利用与土壤污染修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治理等4大类共65项治理工程。实施范围涵盖全市10个县(市、区),项目总投资98.87亿元。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韶关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实现生态韶关,绿色崛起!

新闻推荐

“因仲明相遇在一起” 受助贫困大学生组团投身志愿服务

受助学生领取仲明助学金。“仲明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让我懂得责任的意义,我们有责任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让大爱仲明温暖更多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