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增进民生福祉 韶关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开放40年来,从最初看病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从“赤脚医生”、卫生员到全科医生、坐诊专家,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独生子女政策到现在的全面两孩政策,计生家庭医养结合服务机制,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40年沧桑巨变,韶关市医疗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医疗设施不断完善,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城乡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红利。
深化医改:铺就全民健康路
“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看专家门诊,条件和县城医院一样,真方便!”日前,村民陈老伯因患高血压来到南雄市人民医院的医疗共同体油山卫生院治疗时,他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这是韶关市认真贯彻省、市医改工作部署,按照“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工作要求,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医疗共同体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目前,韶关市共组建了医联体12个,全市三级医院均已参与医联体建设工作,医联体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此外,韶关市的分级诊疗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效果,市域内住院率超过95%,全市7个县(市)中有3个县(市)县域内住院率超过省规定的80%的目标任务。
“怎样才能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方便”是民生幸福工程的指向标。
近年来,韶关市借国家医改惠民东风,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不断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和流程,不断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2009年新一轮医改至今,全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每年可为群众节省药品支出约2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三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8%以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85%以上;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等政策陆续实施,群众就医负担逐渐减轻。医疗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网上挂号、微信挂号、移动支付、远程诊疗平台等信息化服务逐步推广,群众就医便捷性、可及性进一步提高。
提升服务:撑起百姓健康“保护伞”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2009年韶关市有全科医生363名,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21名。2017年韶关市全科医生已有567人,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9名,为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全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韶关市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步健全,大力抓好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消灭空白镇,按照省要求,卫生创强期间(2016—2018年)韶关市共有22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21间,还有1间在建设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均占用量稳步提升,公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8年的55元。
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2017年,全市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3‰和10.24/10万,提前实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扎实做好急性传染病防控与疫情处置工作,消除了疟疾、血吸虫、脊髓灰质炎、麻风病等传染病,艾滋病处于低流行状态。规范安全开展免疫规划工作,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各类免疫规划疫苗每剂次接种率均保持95%以上,有效形成传染病免疫屏障,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5.7张,拥有万元以上设备台数达12473台;国家、省、市重点特色专科建设不断取得成效,全市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妇科等27个专科被评定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建设专科;全市共建立卫生服务团队529个,累计签约常住人口数为73.82万人,其中重点人群覆盖率达64.5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覆盖所有县市区。此外,全市逐步建立了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全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人数达到212.84万人;各县区均建立了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均有一所乡镇卫生院,每个村均有一所卫生室。
聚焦民生:助推幸福家庭建设
计生转型,促进人口健康发展。近年来,韶关市平稳实现双独两孩、单独两孩、全面两孩“三步走”的生育政策调整目标,认真落实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幸福家庭创建和医养结合等各项工作,不断优化计生服务水平。近五年来,韶关市共落实奖励扶助金28068.7万元,惠及403263人。
医养结合,保障最需人群。近年来,韶关市不断探索“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开展,通过开展计生家庭养老照护项目试点工作,力求使计生家庭老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护。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依托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新路子。
努力寻找新时期利益导向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落实好实施全面二孩生育的政策,做好政策宣传督查和政策指导,使利益导向机制在公开、公正、公平环境中健康运行。扎实推进幸福家庭创建、医养结合、性别比综合治理和国家计划生育样板点调查等工作。创新帮扶救助方式,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的致富能力,并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全面提高幸福家庭的发展致富能力。
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健康福祉惠全民,改革开放40年来,韶关市不断深化医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增进了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新闻推荐
潜心技术创新,勇做时代弄潮儿 记广工大“微机器人与多机器人系统”专家杨宜民
原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右)接见杨宜民。本报记者莫文艺通讯员朱小翠李胜彬黄馨馨■人物杨宜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